第551章 相公對我最好了
話說得好,人老心不老,可李幼白卻恰恰相反。
十多年前的舊事,如今再次上演,雖已沒有當年那般令她驚駭,但終究是舊事重演,不過是換了人物、換了地點,毫無新鮮可言。
從監牢離開后,李幼白瞧見衙門與工廠中央連接的通道里人影晃動。她停下腳步,定睛看去,發現是蘇尚正帶著人匆忙奔走,也不知在忙些什么。
她靜靜地看了一會兒,心中卻沒有主動過去幫忙的打算。她心想,蘇尚既有安排,自己貿然前去,說不定反而添亂,倒不如先看看情況再說。
見沒什么要緊事,李幼白便轉身來到衙門側院。
她尋了個安靜的角落,緩緩盤腿坐下。此時,傷員們那若有若無的哀嚎聲傳入她耳中,李幼白微微皺眉,心中有些不忍。她閉上雙眼,想要小憩片刻,暫忘這紛擾。
隔天,天空飄起小雨,陰沉沉的。這雨已接連下了兩天,風中漸漸帶上了滲人的涼意。天光還未大亮,李幼白便已睜開雙眼。
她自幼修習功法,穴道全開,每日只需睡兩個時辰左右,便能保持精力充沛,無需像普通人那般,需整夜休息來恢復精神。
只要體內經絡臟腑不出現異常與不可逆的損耗,她就能控制穴道提神醒腦,之后再將損耗的精神氣補回來。
李幼白睜眼時,在昏暗的光線下,瞧見有人在傷員中間來回走動,低聲交談著。不一會兒,又過來幾個人,將躺在地上的一名傷員輕輕抬起。
李幼白心中一驚,趕忙提氣運功,將初醒時的朦朧困倦一掃而空,打起精神,快步向前走去。
她還以為出了什么問題,伸手為那傷員搭脈一探,才發現此人剛剛咽氣,身體尚有溫度。
經過詢問,原來是幫忙照看的護衛去取涼水洗臉,回來就發現剛剛還有氣息的人竟已沒了生息,實在是無奈。
李幼白心中一陣悲戚,想到這人也許死前回光返照,想要交代些遺言,可家人早已被賊人亂刀砍死,如今只有好心的護衛照看,最后說了什么也無人知曉,實在可憐。
李幼白心中一痛,真氣自丹田涌出,順著皓腕緩緩灌入死者體內。
霎時間,此人全身經脈、臟腑、穴道、肌肉仿佛化作紙圖呈現在李幼白眼中,各個致命部位接連標記,引發的病癥、發展趨勢以及最終結果,一一浮現在她腦海里。她眉頭緊鎖,努力思索救治之法,可一番嘗試后,終究是徒勞無功。
天書的神奇之處在于輔佐療傷,可根本還是要看傷者自身的恢復速度。真氣比內氣更為強悍精細,用于普通人體,雖有強鎮肉體精神的作用,但此人肉身已然完全崩潰。致命傷口太多,普通人那點恢復能力,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嚴重的創傷。
即便昨夜李幼白用天書為他吊命,讓他熬過了大半夜,可終究還是無力回天,他在這陰雨蒙蒙的清晨,悄然逝去。
李幼白無奈地收起功力,輕輕擺擺手。抬著擔架的兩名護衛見狀,立刻將尸體運走。
李幼白看了看周圍還躺在地上的傷員,叫來護衛,跟著自己一同查探傷情,詢問狀況并幫忙換藥。
天色漸亮,期間仍有人沒能撐過去,被陸續抬走。有些傷員還有家屬在旁,家屬們泣不成聲,衙門里也漸漸喧鬧起來。李幼白讓人將這些逝去之人的名字記下,準備待會拿給蘇尚處理。
昨夜李幼白幫忙下針的江大寶,熬了大半夜后不久前剛睡下。他的家人慌慌張張地跑過來,拉住李幼白,神色焦急。
李幼白為江大寶仔細查看脈象,發現他恢復得較快。不愧是練過幾招的人,身體又長得壯實,比起普通農戶,身體素質強了許多。
即便昨夜李幼白不用天書為他續命,施針之后他也一樣能活下來。
李幼白收起手,輕聲叮囑道:“他只是睡過去了,無需驚慌。等他醒來,喂他喝點療傷湯藥就行。”
說罷,她又仔細看了看縫合的傷口,心中思量,照這天書輔助恢復的速度,過七天后應該就能拆線了。
婦人聽聞,喜極而泣,帶著族人紛紛下跪磕頭,口中不停地說著:“全家就靠他撐著了,要是讓小兒從小就沒了爹,這日子可怎么過啊!多謝白姑娘的救命之恩!”
李幼白微微動容,眼眸輕輕一動,手指微微擺了擺,轉身說道:“不必如此。”
隨著李幼白手指動作,天書化作鎖鏈,悄然困住眾人膝蓋。眾人只覺雙腿好似被定住一般,堅硬無比,無論怎么用力,都紋絲不動。
待他們能自由行動時,李幼白早已走遠。旁邊的護衛們見狀,臉上滿是驚恐之色。他們本就預料到江大寶家會下跪道謝,可李幼白只是輕輕擺手,眾人就僵在原地,這明顯不是眾人自愿的,定是李幼白出手所致,實在是匪夷所思。
江湖上倒是沒聽說過有能左右他人動作的武學,最多也就是真氣外放,可那等境界,豈是他們這些普通武夫能夠揣測的。
想到此處,護衛們不禁打了個哆嗦,暗自提醒自己,在此地做事,萬萬不可生出異心。同時,他們心里又暗自高興,自家主子派他們過來協助官府,如今這形勢,今后多半是要發達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前堂之內,蘇尚從昨日起就未曾休息。桌邊擺著一杯熱茶,熱氣騰騰地升騰著。她眼中布滿血絲,手里拿著各式各樣整合匯編過來的消息。面前,還有五六個衙差正等著向她匯報事務。
“蘇大人,這些是縣里各個商戶、武館和門派送來的名帖。我們都看過了,他們都擺了宴席,想請您吃飯呢。”一名衙差恭敬地說道。
蘇尚接過一封名帖,隨意掃了幾眼,上面的名字再眼熟不過。她剛到泗水縣的時候,曾去拜訪過這些人,可大多吃了閉門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