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咄咄逼人
出面阻攔的還是王坦之。
“子敬從未在地方為官,貿然拔為一州刺史,會不會有些不妥?”
王凝之聞言踢起了皮球,“諸位問我意見,我照實說了,如果你們覺得不妥,或者有更合適的人選,那就當我沒說。”
謝安皺了皺眉,王凝之今日格外強勢,他們有些始料未及,一開始便落在了下風。
于是他出面斡旋道:“文度這是為子敬考慮,并不是懷疑他的能力,畢竟他一向在京中為官,對地方情況并不了解。”
王凝之微微點頭,沒有接這和稀泥的話。
謝安換個突破口,轉頭看向王獻之,“子敬以為如何,你此去并非成都,而是三巴之地,隔著大山就是秦人占據的漢中。”
王獻之朗聲道:“為朝廷效力,雖身赴險地,亦在所不辭。”
謝安的眼角忍不住跳了跳,這話明顯是王凝之的口氣,看來這倆兄弟今日是有備而來。
他想了想,決定先退一步,失去了漢中郡的梁州也就那樣,王凝之要的話給他就是了,還可以為朝廷抵擋秦軍。
“既如此,那就依叔平所薦,只希望子敬上任之后,能早日收復漢中。”
王獻之拱拱手,接了官職,卻不接這活,“收復漢中之事,還需從長計議,我會與益州毛使君商議后再行動。”
謝安暗嘆一聲,不再多言。
王凝之卻不罷休,開口道:“梁州已定,寧州刺史之位尚空缺,不知朝廷打算如何安排?”
寧州和交州、廣州一樣,在這會都算蠻荒之地,所以朝廷壓根不在意,還沒顧得上考慮人選問題。
王坦之心中有氣,語氣生硬地問道:“叔平若有人選,不妨直接提出來。”
王凝之不以為意,笑道:“我覺得謝石奴可擔此大任。”
謝石奴即是謝安的五弟謝石,時任黃門侍郎。
在外人看來,這無疑是王凝之投桃報李,在解決了王獻之的梁州刺史后,轉頭便推薦謝家的人任寧州刺史。
所以王坦之冷哼一聲,看向謝安。
謝安則是有苦說不出,謝家要這寧州刺史有什么用,于是出言回絕道:“石奴近來為陛下持經伴讀,此事亦頗為重要,不可擅離,寧州刺史之位還是另選賢能吧。”
王凝之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立馬道:“我在河北,都聽說謝石奴在京中貪掠財物,生活奢靡,如此作風,豈能為天子伴讀?將他調離,正是為此考慮。”
謝石就在大殿之中,他本就不愿意去寧州,現在還被王凝之當眾指責,怒道:“王叔平你欺人太甚,竟敢造謠中傷,朝廷可不是你說了算的。”
王凝之面色如常,“是不是造謠中傷,著廷尉查一下就知道了,若是我誣告,甘愿反坐。”
反坐之法,漢代就有了,就是把被誣告的罪名對應的刑罰,加在誣告的人身上。
不過謝安喜好聲色,謝石聚斂無厭,在京中都是出了名的,根本不存在誣告。
類似這種事,在建康根本算不上什么罪名,可王凝之非要以此攻擊謝石,謝石也是跑不脫的,因為告他的人是王凝之。
王凝之沒有將矛頭指向謝安,已經是手下留情了,謝安攜妓出游,天子喪期作樂,引發的爭議也不小。
謝安的臉上有些不好看,制止了謝石的繼續爭辯,沉聲道:“此事朝廷自會調查,就不用在此多費唇舌了。”
王凝之見好就收,說道:“諸位不妨考慮下我的意見,將謝石奴調往寧州,這樣就不用麻煩王茂達了。”
王雅,字茂達,時任廷尉一職,出身東海王氏,曹魏司徒王朗玄孫。
王凝之話中的威脅很明顯,不聽他的,就讓廷尉查謝石,在他的關注下,王雅是糊弄不過去的,肯定能查出問題,到時別說寧州刺史了,謝石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難說。
謝安當然不會當眾服軟,淡然道:“朝廷會考慮的。”
王凝之滿意地點了點頭。
眾人都暗自松了口氣,心想總算是商議完了,這王家和謝家的事,跟他們可沒關系。
謝安也以為到此為止了,好在謝石任寧州刺史也算不上貶謫,只不過寧州太差,他們看不上而已。
他正在思考王凝之此舉的用意,卻聽見王凝之又說道:“聽說徐州刺史郗公請辭,朝廷已經答應了,不知繼任者是誰?”
王坦之皺眉道:“前面的梁州和寧州,因為叔平你收復巴蜀,對那邊的情況有些了解,所以可以提議參詳,這徐州就不用你操心了,朝廷自有決斷。”
“話不能這么說,”王凝之笑道:“徐州畢竟牽連甚大,我也想為朝廷分憂的。”
他這么一說,大家都震驚了,以為他是惦記上徐州刺史一職。
王坦之忙道:“河北前陣子剛出了叛亂,叔平你還是盡快返回,至于徐州刺史的人選,朝廷會慎重考慮的。”
王凝之怪道:“文度這是冤枉我了,我說的分憂可不是要領徐州,而是打算舉薦你的,滿朝之中,我認為以你最為合適。”
王坦之被他的話噎住,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謝安替他說道:“叔平的舉薦朝廷會考慮的,文度確實是不錯的人選。”
他們都被王凝之東一下、西一下給搞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