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吳郡竹影
《三國殺》陸遜傳:謙火燎原
油燈在案幾上晃出細碎的光斑,十二歲的陸遜蜷著腿縮在竹簡堆里,后頸被霉味熏得發癢。他伸手去撓脖子,指縫里還夾著半卷《吳子兵法》。這間書房原是陸績叔父的,自打三年前叔父赴任郁林太守,門環上的銅鎖就再沒打開過。
"啪嗒"。
檐角滴水砸在青石板上,驚得少年打了個激靈。他仰頭望著直通房梁的檀木書架,最頂層那卷《孫子十三篇》正在陰影里泛著青芒。竹席邊緣的漆皮早被磨禿了,赤腳踩上去直打滑。陸遜踮著腳尖往上夠,忽然聽見背后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
突然,整排竹簡像被驚動的蛇群般嘩啦啦傾倒下來。陸遜下意識抱頭蹲下,額頭還是被竹片邊角劃出道血痕。他剛要伸手去接,就聽見木門"砰"地撞在墻上。
"小祖宗!這、這些都是伯言少爺的..."管家陸忠提著燈籠沖進來,油紙傘上的雨水順著傘骨往下淌,在青磚地上洇開一圈水漬。老仆的蓑衣還在滴水,顯然是剛從田莊趕回來。
陸遜捂著額角往后退,后腳跟踢到個硬物。低頭一看,散開的竹簡上赫然寫著"火攻篇"三個篆字。他偷偷用袖口抹去竹片上的血跡,卻聽見外頭傳來急促的馬蹄聲,踏碎了雨夜的寂靜。
"噠噠噠——"
馬蹄鐵磕在青石路上的脆響越來越近,陸遜貼著窗縫往外瞅。只見兩匹棗紅馬噴著白氣停在府門前,馬背上跳下個披甲軍士,蓑衣下露出半截朱紅綬帶。那人從懷里掏出卷帛書,"啪"地拍在門環旁的磚墻上,轉身消失在雨幕里。
陸忠提著燈籠追出去時,陸遜已經湊到大門前。朱砂印泥被雨水沖得暈開,在"征糧十萬石"幾個字上淌出猩紅的淚痕。少年伸手去摸潮濕的帛布,指尖沾了點朱砂,在月光下紅得刺眼。
"伯言少爺!"陸忠提著傘追上來,燈籠光晃得陸遜瞇起眼,"這、這是孫討逆的征兵令啊..."老管家聲音打著顫,蓑衣上的水珠順著胡須往下滴。
祠堂的雕花門虛掩著,漏出幾點搖曳的燭火。陸遜蹲在門檻外,聽見里頭傳來茶盞摔碎的脆響。三叔公的煙袋鍋子磕在香案上,震得供桌上的祖宗牌位微微顫動。
"送糧?還是要送命?"二堂伯的嗓門扯得老高,"孫策小兒去年剛打下會稽,現在又要征糧!咱們陸家田莊的存糧,可是要給廬江本家留的!"
陸遜把《火攻篇》往袖袋里塞了塞,竹片邊緣硌得手腕生疼。月光從菱花窗斜斜切進來,在青磚地上拼出個歪歪扭扭的"忍"字。他忽然想起去年清明祭祖時,叔父陸績摸著《懷橘集》說的話:"陸家兒郎,當如橘生淮南——看著溫潤,內里要藏著鋒芒。"
突然,祠堂里響起個沙啞的聲音:"當年孫策破劉繇,血洗牛渚營。那支'江東小白龍'的旗號..."說話的是五叔公,早年給陸康太守當過幕僚,"你們可還記得曲阿城頭的火把?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啊!"
陸遜感覺袖袋里的竹簡突然發燙。他想起《火攻篇》里那句"發火有時,起火有日",耳邊仿佛響起金戈交鳴。祠堂內的爭吵聲忽遠忽近,混著更漏的滴水聲,在廊柱間蕩出回音。
"報——!"
家仆慌慌張張的喊聲撕破夜色。陸遜貼著墻根往月洞門挪,看見個渾身濕透的驛卒癱在影壁前,懷里抱著個裂開的竹筒:"廬江、廬江..."
祠堂門"吱呀"一聲洞開,三叔公的龍頭拐杖重重杵在地上:"說清楚!"
"陸太守...陸康太守..."驛卒劇烈咳嗽著,從竹筒里抖出半截染血的帛書,"守城百日...終被孫策攻破..."
陸遜感覺后槽牙咬得發酸。去年冬至家宴上,陸康太守還摸著他的頭說"伯言聰慧,他日必成大器"。此刻那帛書上的血跡正在月光下慢慢發黑,像極了門環旁未干的朱砂印。
祠堂里突然死寂。五叔公佝僂著背去撿那半截帛書,枯槁的手指抖得像風中的殘燭。陸遜看見二堂伯的喉結上下滾動,三叔公的煙袋鍋子"當啷"掉在青磚上,濺起幾點火星。
突然,陸忠舉著燈籠從回廊跑來,昏黃的光圈里飄著細碎的雨絲:"孫家...孫家來人了!說是要借糧..."
陸遜貼著冰涼的磚墻往后退,袖袋里的竹簡硌得肋骨生疼。他聽見前院傳來甲胄碰撞的鏗鏘聲,混著戰馬不耐的響鼻。月光把"忍"字的影子拉得老長,末端正搭在祠堂門檻上。
"告訴孫策的人..."三叔公的聲音突然拔高,又猛地低下去,"陸家...愿獻糧五萬石..."
陸遜感覺掌心被指甲掐出月牙印。他摸到袖袋里的《火攻篇》,竹片上的刻痕硌著指腹。前院忽然傳來戰馬嘶鳴,有人朗聲笑道:"陸氏果然識時務!我們主公說了,來日必當'父親在上,魂佑江東'!"
祠堂里響起壓抑的抽氣聲。陸遜知道這是孫策祭奠亡父孫堅時的誓詞,去年這聲音曾響徹秣陵城頭。他望著青磚地上漸漸模糊的"忍"字,突然聽見五叔公喃喃自語:"這亂世...終究是年輕人的..."
雨不知何時停了。陸遜攥著竹簡往書房跑,赤腳踩過積水時濺起細碎的水花。月光把回廊照得慘白,他忽然想起《火攻篇》末尾那句"非利不動,非得不用"。書房門吱呀作響,傾倒的竹簡在月光下泛著青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