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歸家
天寒地凍如同颶風席卷而來,玉京如是,舉國皆是如是。
就連素來冬暖的兩廣也難逃飛雪漫天。
路上已少有行人,唯有戍城將士每日按著時辰巡檢換防,外頭涌入玉京的災民愈發的多,城墻外頭儼然是密密麻麻一片。
各家施粥的事不得不叫停,每日由朝廷出面,將各戶的米糧冬衣拉去城外分送。
宋家并非什么底蘊頗厚的人家,佑兒不過是力所能及幫襯災民罷了。
如今看著每日出去的銀子流水似的,心里也是有些不忍。
她并非是什么菩薩心腸,萬事打算自然有自己的道理,這日撥弄著算盤,幽幽嘆了口氣。
榕香見她目光深沉看著銀票,試探道:“夫人是擔心家里的錢不夠用了?”
“這世上的事都是先打算盤再談真心,這回施粥一是的確于心不忍,二嚜也是因為咱們大人。”佑兒將身子靠在椅背上,面色仍舊憂慮:“可眼下這事倒像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為之。這米價每日一變,咱們家人少開支低,隔壁孟家眼下也是叫苦不迭。瞧這光景,這雪不知還要下多少日子呢!“
從自愿發善心,到如今強制捐米,不少人家都是敢怒不敢言。
畢竟家里男人還在朝廷做官,因此有什么苦水都往自己肚子里咽。
弘德哪里不曉得眼前這些文武百官心中如何想,只是這戲一旦開場,就不能輕易結束。
大朝會上,他便點了李侍郎道:“愛卿為朝廷賑災勞苦功高,聽說你妻女也在施粥,朕心甚慰。”
李侍郎惶恐,站出隊列,叩首道:“皇上過譽了,都是份內之責,朝中大臣的家眷都是如此,臣之妻女不過效仿,不敢領功。”
他這話既讓弘德聽得舒坦,也并不遭人嫉妒,畢竟這效仿的是誰,各家都心知肚明。
沈謙看了眼惴惴不安的李侍郎,心頭笑他老滑頭。
“這是善舉,朝廷記得,黎民百姓記得,上蒼也記得,哪里能談效仿之說。”弘德倒是循循善誘道。
他都這樣說了,李侍郎只能硬著頭皮承認這筆功勞。
誰知弘德話鋒一轉道:“太倉的余糧可充足?”
“按著如今的消耗,堅持到正月里是足夠的。”他從來不把話說的太死。
弘德點了點頭,面色卻并不輕松:“欽天監的意思,這雪是要落到二月才停的。漕運衙門倉里的糧食,也要派人去守著,正月十五錢就從里頭調撥。”
他一如既往的安排吩咐,有心之人卻是另一番動靜。
禮部林侍郎聽得這話,面色白了幾分,索性今日是點不到他的名,因此腦中已是萬千算計,只想著這事如何收場。
宋轍在臘月二十八那日夜里才回的京,帶著山東征集來的二百萬兩銀子,浩浩蕩蕩的擺滿了玉福宮的地磚。
弘德自大雪起,難得的露出笑顏:“宋卿真是有本事,這事放眼滿朝文武,能辦好也只有你了。”
宋轍不敢應下,頷首作揖道:“皇上的寶劍與王命旗牌才是關鍵。”
王保在一旁低聲問道:“可要召沈次輔入宮?”
這話自然是說如何安排這些銀子了。
弘德看了眼宋轍,搖頭道:“深更半夜,不必讓他折騰。宋卿帶回來的銀子,一百萬兩放進國庫,三十萬兩剝去兵部充作軍需,二十萬兩送去內庫,剩余五十萬兩留到正月十五后賑災用。”
宋轍腦中皆是回玉京路上看到的災民,五十萬兩根本不夠。
而弘德之所以還要將這筆錢留到正月十五才用,自然是想著不少災民都是想著過了年回家中看看,萬一雪停了還能及時修繕房屋,以備春耕。
而到那時留在玉京的,大抵都是真正無家可歸的可憐人。
若是沈謙在自然是要據理力爭的,宋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低頭不語。
“宋卿以為如何?”弘德問道。
宋轍略一沉凝,便道:“皇上所言甚是,國庫這些年花費頗多,若不留存些,怕會影響國本。”
這話是說到弘德心坎上了,他低聲笑了笑:“的確如此,朕不止要為眼下打算,還要為今后打算。”
見宋轍躬身候著,弘德問道:“都察院這陣子查官糧的事,可有何進展?”
“此事不敢瞞皇上,臣查到一些線索,怕是與漕運衙門有關,禮部侍郎林琛也有些牽扯。”
其實都察院什么事都瞞不了弘德,他甚至還比宋轍還早知道一些陰私,只是平日里不到關鍵之時,并不會主動去計較。
兔子養肥了再宰,才是最有滋味的。
“既然你心里有成算,朕便等著你的交代。”
待到宋轍從宮里出來,已是三更天了。
他本想趕回家中,可此時未免吵著佑兒,思來想去便克制自己的心切,先回了都察院。
今年雪災的緣故,朝廷并未封印。待到上值時辰,來往御史見著宋轍的公房打開,皆是詫異,走近一瞧見人坐在里頭,都是膽戰心驚。
哪有上峰剛公干回來就到衙門來的,尤其是他手上還沾了幾十條人命。
宋轍招來了司務廳的人,將這段時日的文書都檢驗勘合過后,才吩咐道:“這些派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