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弘歷的漢學教育
接下來,弘歷便由雍正親自帶著,往懋勤殿走去,準備拜朱軾為師。
懋勤殿在乾清宮西側,曾是康熙少年時讀書的地方。
按理,阿哥們是在上書房讀書。
比如,弘晝眼下就在上書房讀書。
但弘時因為年齡已大,啟蒙和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結束,雍正也沒再讓他于上書房讀書。
且雍正因為考慮到弘時品性需要糾正的緣故,也給他配了專門的老師,而讓王懋竑在他的三阿哥書房行走,教他讀書做人。
總之,雍正也算是對他的三個年齡較長的兒子,安排了針對性的教育。
不過,弘歷被雍正安排到康熙曾經讀書的懋勤殿學習,自然也有著特別的寓意。
在弘歷跟著雍正來到懋勤殿時,就看見,朱軾正立在殿外,面容棱角分明,兩眼炯炯有神。
且待他和雍正一走進,這朱軾就果斷跪了下來,行起了大禮:“臣給陛下、貝子爺請安!”
“罷了!”
雍正喚了一聲。
朱軾這才起身。
接著,雍正就讓弘歷拜師。
朱軾則在這時進了殿,坐在了殿中的太師椅上。
弘歷很虔誠地行了拜師禮。
雍正見此,滿意地笑了笑,對朱軾囑咐了一番只管從嚴教育的話。
朱軾口稱遵旨,且讓弘歷坐在了他剛才所坐太師椅對面的書案后側。
弘歷在雍正離開后,就看著朱軾,暗想著朱軾會怎么教他。
“陛下讓為師看過你近來寫的文章,倒是條理清晰,頗有庖丁解牛之效。”
“但你字里行間,似乎還是對宋明理學頗存鄙夷之心,故論述圣賢章句,更多提漢唐,不提宋明。”
“以為師揣測,你是不是覺得前明就是因為我們儒士空談心性而亡,所以對宋明儒學無敬畏之意?”
朱軾這時開了口,還主動問起弘歷來。
因現在弘歷還不是皇帝,所以與朱軾無君臣之分,只有師生之分,而師生在是五倫之一,故而,朱軾可以直呼他的名。
弘歷不禁一震,他沒想到,朱軾不但從他之前上學奉命寫的文章里瞧出了端倪,還把他肺腑里的話說了出來,還說的如此直白!
難道雍正早就授意他教自己不必避諱什么嗎?
對此,弘歷沒有隱瞞,認真地點頭:“不敢瞞先生,學生確有此認識,特別是看崇禎自縊后至永歷被縊的一段史料認為,我大清能得天下,功勞一半在祖宗英明神武,一半在儒士只會談心性,臨了一死報君王。”
“甚至,大部分儒士,連一死都做不到!當年,崇禎自縊后曝尸于京,諸臣為之哭者,寥寥無幾,多數官員路過時竟選擇無視!”
“固然,崇禎為君剛愎多疑,讓大臣不喜,然君臣之禮不是儒學所倡五倫大禮之首嗎?”
“儒士不能踐行自己的道,如何讓別人也信他們的道呢?”
“學生可以拿此學騙天下人,但不能騙自己。”
既然,朱軾毫不避諱地對他說真話,那他也干脆以真話相對。
無論怎樣,只有說真話,才能學到真東西嘛。
盡管,真話,在有的時候,會讓人很痛苦!
但,弘歷發現,朱軾還比較鎮定,沒有臉部抽動,只是越發嚴峻:“你能提到崇禎自己也有過錯,便很難得,可見你不避諱帝王自身的得失。”
朱軾這時目光灼灼地看向了弘歷:“而為師要告訴你的是,你所提到的前明之失敗,也可以說是漢人的失敗,正是崇禎這些漢人皇帝的錯,非是儒士之錯!”
“請先生賜教!”
弘歷本想辯駁一下,來一句“崇禎都死了,你們儒士當然可以隨便往他頭上甩鍋”的話。
但想著,他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辯論的,也就還是沒有把這話說出口。
朱軾道:“崇禎之過,不在于他剛愎多疑,在于他在護禮上失責,既為天下之君,當守天下之禮,統天下之禮,推天下之禮,而教化萬民!不應放任天下官不像官,士人不像士人,百姓不像百姓,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道不道!”
弘歷頗覺得新鮮。
他雖然對明史不是特別了解,但也知道,晚明的確很自由開放,不像明初那樣壓抑。
男扮女裝,涂脂抹粉,名宦勛貴大張旗鼓娶名妓,士大夫結交內宦也不再以為恥。
所以,弘歷決定認真聽下去,聽聽這朱軾這個漢人士大夫到底對明朝滅亡有怎樣的一段認識。
每一朝的統治階層都希望對上一朝的滅亡教訓進行總結。
朱軾等人也不例外。
所以,他也的確有很多話可以對弘歷說。
而雍正也確實準予他對弘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軾也就繼續對弘歷闡述說:“崇禎皇帝,只沾沾自喜于操權制衡,而引以為傲,為政卻一不整肅朝綱,對無禮無德、只一味盤剝百姓的權貴不肯抄家殺頭,反而對守禮有德的忠良吹毛求疵,說殺就殺,說圈禁就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