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寫論文
空軍司令部參謀部負責作戰計劃、指揮協調和情報工作。
參謀部情報處的情報工作主要負責情報的收集、分析和傳遞,提供敵情信息和戰場態勢評估。
何雨柱就是空軍司令部參謀部情報處參謀之一。
剛開始何雨柱還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做過這方面工作是個新人,還虛心向別人請教。
一問之下才知道,都是“新人”!
到目前為止負責情報工作的參謀一共四個。
其中一個是蘇聯留學回來的大學生,學情報學的,剛畢業,叫劉鳴,22歲。
另一個是華北飛行隊調過來的,飛過天安門,立過功受過獎,飛行員出身,叫趙翔,28歲。
第三個叫季長庚,來自社會部,會電訊。
加上何雨柱這個飛行教員,四個人中只有一個是專業搞情報的,還是個剛畢業沒經驗的。
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部門剛剛成立,運行還不順暢,獲得空軍信息很少,也很碎片化,匯總簡單,分析難!
在這里何雨柱也算是個外行,不過他有個優勢,那就是他能買到相關書籍,或許還能買到相關資料,這些東西能讓他進行學習。
目前情報處收到的情報都是過時的信息,最快的信息就是“昨天哪里被轟炸了”“昨天在哪里交戰了”“昨天哪里有敵人偵察機飛過了”這類情報。
有些情報都是三四天以前的,甚至一個星期以前的!
東北老航校突然多出十幾架飛機的信息是何雨柱到達北平后第三天才收到的。
作為一窮二白的新華夏空軍,這是個喜事兒,為數不多的喜事兒。
高興是高興,何雨柱照常把信息匯報上去,可也沒受到什么重視。
這可給何雨柱省了不少事兒!
參謀處的主官還沒有到職,四個參謀的工作也不多,所以就各干各的。
無聊時,何雨柱就會根據購買來的當時世界最新飛機的資料,對比飛機參數,“猜測”飛機性能,“預想”可能出現的交戰戰術。
最主要的是對比蘇聯的米格—15和大漂亮的F—86兩款戰斗機。
-米格-15的研發始于1946年,1947年12月首飛成功。
于1948年開始批量生產,并于1949年正式裝備蘇聯空軍,迅速成為蘇聯及其盟國的主力戰斗機。
而大漂亮的F-86的研發始于1944年,于1947年10月首飛成功。
并于1948年開始批量生產,最初生產的是F-86A型。于1949年開始裝備大漂亮空軍,并迅速成為美國及其盟國的主力戰斗機。
兩種戰斗機是天然的敵人,也是半島戰場上的主要對手,爭奪制空權的主力機型!
目前華夏的飛機還都停留在螺旋槳時代。情報處里關于這兩種機型的情報極其有限。
何雨柱雖然能輕易得出兩種機型的對比數據,和戰術分析,但是缺少情報“來源”。
所以何雨柱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媳婦還有林春生。
翻譯處已經劃到外交部了,應該能收集一些明面上的材料。
而林春生一直是社會部的人,這次又跟著何雨柱來到了空軍司令部,那他的任務就很明顯了!
有這么個人在自己身邊,不用白不用!
即使有兩個編外人員幫忙,何雨柱能收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何雨柱也只能憑借一部分資料和一部分“大膽猜測”寫出了一篇關于米格—15對戰f—86佩刀戰斗機的戰術分析論文。
論文交給王部長的時候已經到了1950年的元旦了。
王部長的辦公室里,何雨柱上交了論文就想離開,沒想到卻被留了下來。
王部長示意他坐到沙發上等待一下,然后就開始認真閱讀這篇論文。
這篇論文著重寫的是米格—15對陣f—86佩刀戰斗機時應采用的戰術
其戰術思想是利用爬升率和垂直機動性優勢,采取“高空高速”戰術,進行俯沖攻擊后迅速脫離。
具體戰術有:
一,高空攔截:利用高度優勢,從上方俯沖攻擊敵機。
二,垂直機動:通過爬升、俯沖等動作擺脫敵機追擊。
三,編隊作戰:以雙機或四機編隊協同作戰,彌補水平機動性的不足的缺點。
論文篇幅不大,除了數據對比就是戰術分析,都是干貨!
王部長用了不到一刻鐘就讀完了整篇論文。
他他略微驚訝地看了看何雨柱,和傳聞中一樣,這個年輕人對于武器和基于武器的戰術有很深的了解。
他之前“發明”的107火箭炮以及107火箭炮的應用設想,很受陸軍同志的追捧啊,據說根據他的圖紙生產的產品已經運到前線了。
據說在桂省和川省的解放戰爭中的山地叢林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西南剿匪的戰斗中更是大殺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