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會議繼續
面對大家的笑容,何雨柱完全不以為意。
“笑吧,笑吧,過不了幾年,你們就會發現,像米格-15那種機頭就是進氣道的這種飛機設計是落后的,10年之后,米格21都會是落后機型。
下腹部進氣道,機頭放置雷達,才是正確的戰斗機布局方式!與其買即將落伍的米格-15,絕對不如買防空導彈劃算。
還有一點,我必須說明,所有武器都有地區、氣候的適應性的,我國與蘇聯不同,蘇聯絕大部分領土在寒帶,一小部分在溫帶。而我國領土大部分在溫帶和亞熱帶。我們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何雨柱的話讓大家陷入了思考。
而最后這段,何雨柱是主要說給王副司令聽的。
是在告訴王副司令,引進導彈之后將要展開的兵器仿制工作,必須充分考慮地區因素。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巨大,但是五個營的防空導彈只能完成一個要地防空任務,大概率會放在北平周邊。
那么兵器仿制必然會缺乏南方的使用數據 ,會給仿制工作帶來巨大的麻煩!
說實話,多買五個營都不一定夠用!
顯然,王副司令也聽明白了何雨柱話中的深刻含意。
何雨柱雖然不是專業的軍工人員,但是他對武器的了解是很獨到的。
從運用米格-15的高空高速特點制定戰術,幾乎稱霸了米格十五的作戰半徑,打的阿美莉卡空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再到他發明107火箭炮和40火箭筒,在半島戰爭后期都展現了巨大威力。
他的話絕不可能是無的放矢的,不可不重視。
隨著王副司令陷入沉思,房間里的氣氛一下就安靜下來了。
此時何雨柱也在思考。
他的思維就比較發散了,他剛剛意識到,他可能進入了前世看過的一部講述我國第一支防空導彈部隊的電視劇《絕密543》的劇情了。
與情滿四合院的劇情不同,《絕密543》是根據真實防空導彈部隊的事跡改編的,里邊的英雄事跡都是實實在在的。
這樣亂入真的好嗎?
不管怎樣,事情的發展由不得他何雨柱做大的改變。因為總體方向是好的!
對何雨柱的建議做深入理解的可不止王副司令,國防科工委的同志們想的比他還多呢。
這次國防科工委來的都是關于導彈的專業人士,他們雖然級別不高,但是任務卻很重,不僅要看著導彈,還要看著人。
領導有交代,要看看何雨柱有沒有換個工作環境的想法,如果有就把他拉到國防科工委里邊。
即使拉不過去,也要跟他多交流,多看看他對武器方面的看法。
剛才何雨柱對于戰斗機布局的看法他們就記在心里了。
這種機頭放置機載雷達,進氣道放在機腹的設計,與蘇式戰斗機設計大相徑庭,倒是和美式戰斗機設計一致。
到底孰優孰劣,還需要觀察和論證。
這可是關系到華夏戰斗機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問題。
要不是在開會,他們肯定要問好多問題。
王副司令沉思過后開口道:“其他人還有什么想法,都說說。”
國防科工委的同志見到有機會了,立刻舉手發言:“首長,我說兩句,我想請問何將軍對飛機布局的未來發展還有什么看法?除了雷達和進氣道。”
何雨柱也沒客氣,后世戰斗機的發展他熟悉啊,“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呀,機翼的形狀關系到爬升率、機動性和掛載能力都有影響,后掠翼和三角翼肯定是主流方向。
雙發重型戰斗機和單發輕型戰斗機機都將我們的發展方向,垂直尾翼……”
當當當,王副司令敲了敲沙發扶手,“讓你們說導彈呢,說什么飛機呀?能不能靠點譜?”
沒等國防科工委的同志起身道歉,何雨柱先開口了,“首長,是我們跑題了,這樣我之后寫一篇關于戰斗機未來發展方向的暢想,之后我們再聊。現在我們繼續說導彈。
對了,首長我想問一下國內的導彈部隊的組建開始了嗎?是重新組建還是讓高炮部隊轉型?”
“這個問題,在之前我們就問過蘇聯方面,他們的防空導彈部隊都是從原來的高炮部隊轉型的。
這也很好理解,干的活兒都一樣,都是打飛機的,就是使用的武器不一樣而已嘛。
我們也打算這樣做,導彈營在全空軍高炮部隊范圍內選人。
高級指揮機構從全空軍范圍內選拔優秀人才組成。”
王副司令還有一句話沒說,那就是你也在首任部隊長的考慮范圍之內。
不過他還怕何雨柱嫌棄,畢竟目前只有五個營的規劃,543戰斗集群的級別并不高,頂天了一個大校就能指揮了!
畢竟上邊有空軍一號首長直接看著呢。
接下來大家又討論了幾個問題,到了晚飯點就散會到食堂吃飯去了。
與在國內吃飯不同,國內是到哪吃飯交錢交飯票,出了國了,那就要提前把活動資金中的餐飲費交上去,當然了在這里用的都是盧布。
這章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