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可能
微服,私訪。
顧名思義,就是偽裝以后悄悄的探訪。
周喻是以微服出宮來到遵化新城,但卻不是悄悄的探訪。
連續幾日時間周喻就在工業區里到處走走看看,原本屬于張云的現代釣魚竿倒是落在了周喻手里,只是沒有機會去水邊試試。
張云自從那天被封為錦衣衛千戶后每日的動向都會被人整理成冊送到周喻手里,以確保不管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周喻都能第一時間知道。
直到工業區不再隱瞞皇帝到來的消息,同時關于皇帝抵達工業區后接下來的行程也逐步擴散出去后,整個工業區各地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
根據中層官員接到的通知,皇上要視察工業區幾個重要的工廠,其中就包括煉鋼廠,鍛造廠,水泥磚石的工廠等等。
只是具體哪一天去哪一個地方沒有定數,只是確定皇上一定會去這幾個地方視察,讓工業區的各個地方都做好隨時迎接皇上的準備,而且還有一個流程可以確定,那就是皇上還會搭乘鐵甲軌道車也就是火車前往軌道盡頭的另一個地方。
只要是擴散開來的消息,那必然就有傳出去的可能。
更何況現在的技術水平也和現代社會無法相比,電話記錄監聽,聊天記錄監控,各種定位各種APP的監聽甚至能夠把你說了什么夢話都記得清清楚楚,但凡出現敏感的關鍵詞語你的一舉一動立刻就會被記錄下來。
可現在的大明做不到這種程度,也根本沒有必要去做這些事,但是即便以現在的水平想要徹查一件事也能將其查得清清楚楚,更何況是處處留下痕跡的現代社會了。
而皇帝要視察的事情也口口相傳的很快傳遍了整個工業區,一時間工業區里每個人好像都在討論著這件事。
剛剛成為錦衣衛張云這幾日也沒閑著,日日都沉浸在錦衣衛的各種卷宗里面,查閱著所有和叛逆相關的事。
通過查看各種卷宗,張云對這伙叛黨的來歷也算是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不僅是對叛黨同樣也對現在的魔改大明有了足夠多的了解。
從秦朝到大明的所有歷史基本上都和他所了解的沒有差別,而所有的一切變化全都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的。
土木堡之變的記錄錦衣衛中也有,但是和張云記憶中不同的是,錦衣衛的記錄中堡宗皇帝死于土木堡,而且根據其他相關的記錄來看,堡宗皇帝在各種記錄里都是一個明明白白的昏君,唯一值得敬佩的事就是死戰在了土木堡。
似乎知曉的歷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生的變化,現在的皇帝朱祁鈺以公元為年號在堡宗皇帝戰死后繼承大統,然后便是各種如同爽文一樣的發展。
什么御敵于宣化大同,親自領兵不費吹灰之力的一夜間戰勝草原數萬騎兵等等,但是這些記錄并不詳盡,張云也很難只從文字中了解到當時的全貌。
不管什么樣的記錄中能找到的就全都是對皇帝的贊美,什么雄才大略高瞻遠矚,使萬國來朝,什么輕徭薄賦,所頒律法無不以民為本,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力排眾議重開海貿,使大明大明物阜民豐,百姓富足遠超前朝。
在記錄里,現在的皇帝就好像是神明一樣,英明神武不說還愛民如子,簡直是一個比起任何朝代皇帝都要賢明強大的帝王,對比起來前面的那個堡宗簡直就是一坨路邊的大便。
張云對記錄中描述的發自內心的覺得不可思議,但又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就這樣的發展不就和他曾經在小說里看到的那樣,完完全全是由穿越者主角所創造的奇跡故事啊。
征伐瓦剌、發展工業、開海貿、輕徭薄賦,丈量土地,每一樣都踩在了他記憶中明朝歷史的痛點上,然后以一種碾壓的姿態解決了。
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這位皇帝不僅是穿越者,而且還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穿越者,恐怖如斯似乎就是形容這種人的。
他沒有像一些小說主角那樣從零開始,直接登基,然后大刀闊斧一路橫推的解決了擋在前面的所有問題和阻礙,最終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里將大明發展成如今這副模樣。
而從記錄來看,大明如今的發展態勢早就是已經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就這種手腕和魄力,張云換位思考一下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三年時間就橫推一切。
作為一名工科生,張云骨子里是客觀和理智的,他覺得歷史的慣性是應該是必然且巨大的,要達成這些成就,絕不是幾句圣明就能概括。
那些簡短的描述背后必然隱藏著無數的細節和安排,他想知道文官集團到底是為什么沒有站起來,草原是怎么失敗的,堡宗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朝廷上的官員怎么就能這么聽話。
還有,工業區是如何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火車又是在怎樣條件下被制造出來。
這些密檔雖然充滿了贊美,提到了火車,提到了鐵皮船,提到了水泥,提到了藩屬國的臣服,但具體的東西卻幾乎啥也沒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這讓張云感到一絲遺憾的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
張云百分之百可以肯定在這種如同奇跡的發展之下,肯定有著他現在還暫時無法理解的手段,就這種能力張云除了佩服之外簡直就難以生出其他的想法。
不過以正常的情況來說,內有皇帝圣明且君臣和諧,外有異邦臣服,國家經濟穩定糧食產量進一步擴大,生產力步步提升,這些都幾乎決定了大明接下來至少兩代人的盛世。
更不要說大明如今在工業技術的發展上也是恐怖如斯,張云還在錦衣衛的記錄中找到了海外開拓的相關記錄,接下來必然而然的就是一個海外大殖民時代的開啟。
一想到以后的葡萄牙英國這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