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開始施工
倒是第二天培訓的時候,教室里的溫度非常的低,有點兒冷,讓王鵬想到了一個問題。
將來學生上學取暖的問題,怎么辦?
按道理來說,王鵬他們這兒的取暖條件算好的呢。
因為背靠西山,有煤礦,家家戶戶燒煤都不是問題,不像有的地方還燒柴火,他們燒的是鋼炭,或者煤糕。
雖然已經很好了,但和后世的暖氣、煤氣比起來還是有云泥之別的。
臟、亂、差不說,火爐還不易打理,取暖效果也不好。
王鵬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冬天自己的小手被凍得像小羅卜一樣的樣子,直到后來有人發明了蜂窩煤以后,燒火的效果才有改善。
對,就是這個蜂窩煤。
其實,在六十年代京城已有十二萬多戶居民使用蜂窩煤做飯,但是直到這時候省城,尤其周圍的農村,蜂窩煤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
蜂窩煤是由純煤和石灰制成的,形狀像蜂窩一樣的炭餅。
由于它在制作時沒有摻用大量的黃土,燃燒后灰渣少,可以大大減少拉黃土進城和拉爐灰出城的運輸力。
蜂窩煤爐引著后,只要定時加煤,掌握爐門的開閉,就可以整天有火用,不必像煤球爐那樣要經常抖灰、添煤、拔火,對經常上班或出門的用戶來說,十分相宜。
燒蜂窩煤爐還不需要天天升火,不需要勤通火和抖灰,這樣就消除了黑煙滾滾和爐灰飛揚的現象,也減少了城市上空的炊煙。
另外,蜂窩煤便于整齊存放,也有利于家庭環境衛生。
蜂窩煤之所以為大家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蜂窩煤和蜂窩煤爐的質量和規格。
最早的蜂窩煤只有一種規格,適于五、六口人的家庭使用,后來增加到了三種不同的規格,能滿足各種類型的家庭需要。
還有就是蜂窩煤機器的產生,大大地提高了蜂窩煤的生產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
蜂窩煤爐則在經過反復研究改進,產生了燒飯、取暖兩用的鑄鐵爐。
因此,它受到了廣大居民的歡迎。
王鵬由教室里的溫度低,想到了蜂窩煤,轉而又由蜂窩煤想到了一個巨大商機,那就是開蜂窩煤廠和蜂窩煤爐廠,這對他來說真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可是,由誰來做,怎么做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又讓王鵬陷入了糾結之中。
毫無意外,這是一個產業鏈。
從煤礦的開采,蜂窩煤機的制造,蜂窩煤爐子的焊接,陶土爐腔的燒制,甚至蜂窩煤的銷售,以及家用土暖氣的安裝,王鵬都掌握著這些技術,而且也具備這樣的生產條件,但是,干是可以干,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干,就需要斟酌了。
農村人是不具備機械加工、鑄造、焊接,以及鈑金技術大的,這就需要選擇了。
公社有一個管件廠,可以將鑄造、加工、半截焊接等工作接過去,但是,機械的電器系統和組裝技術,他們肯定沒有技術人員的。
這讓王鵬想起了給自己制造炒貨機的那個鍋爐廠的三產企業,如果能和他們聯合起來就好了。
蜂窩煤爐的陶制內腔,晉作行的人肯定是可以燒制的。
那么基本上沒有技術的問題了。
剩下的就是經營規模的問題了。
將這個廠子掛靠在公社,還是村里?
掛靠在公社就要和公社的領導談合作,掛靠在村里,那就要和老蒯叔做進一步的溝通。
就在王鵬苦思冥想如何進行蜂窩煤廠建設的時候,張朝明和張建國結伴而來了。
“小鵬,你們這是鬧的哪一出?”
張建民建王鵬他們正組織一批人在培訓,不解地問道。
“張叔,這是我們組織的短期培訓,主要培訓古玩知識,怎么有沒有興趣聽聽?”
“你快算了吧,我們的人馬上就要到了,哪有時間參乎你那事,我有事和你說。”
“你說?”
“工程隊進駐以后,吃的問題好解決,但是住的問題需要你幫忙協調,你看怎么樣?”
“那肯定是沒有問題,我已經和我們村支書講好了,人一到位就給你們安排住宿。”
“好,那就沒有問題了。”
他們沒有說了多少一會兒話,學校的門外邊傳來了汽車的轟鳴聲,王鵬和張建國、張朝明走出去一看,工程隊長的車隊已經快到了學校門口。
王鵬趕緊坐上張建國的202吉普車,在前邊引路,沿著沙河一直開到了食品廠的施工現場。
果然是正規隊伍,汽車一輛一輛地開入,整齊劃一地停在了施工場地上,工人們立即就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工作。
搭帳篷的搭帳篷,卸工具的卸工具,一臺臺設備,一件一件物資頓時有序地擺在了場地上。
而且,很快就有挖掘機、推土機開始了工作。
不停地有坑被挖出,山包被鏟平,渣土車來回地運送起來。
讓王鵬又一次感受到了正規軍的力量。
“張叔,你們真是太給力,那邊房子的地下室你準備什么時候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