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汾陽三八八席
古代先賢在當時生產、運輸條件落后的情況下,為自己、為地方、為國家掙下偌大的產業,重生一世的自己又如何把握機會,改變人生呢,還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吃過晚飯后,他在老舅的陪同下到了苗圃,看了樹苗準備的情況,便回到屋里,兩人細細地策劃起了走西口商路重啟的事情。
“老舅,你覺得我這樣安排宋獻禮有問題嗎?”
“小鵬,宋獻禮這個人在太谷的口碑還是不錯的,是個局氣的人,在方方面面都有人,都耍得開,有他加入我們,確實是一個好的助力。”
“那就這樣定了,既然他上道,我們就竭誠和他合作。”
“小鵬,你看多少錢收他的那些鐘表合適?”
“老舅錢不是問題,讓他說吧,他說多少就多少,正好也可以看看他的心性。”
“好的,我知道了。”
“老舅,關于重啟走西口商路,我是這樣想的,這不是一個小事情,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需要強大的人脈。
晉商在這一路經營多年,散落在各地的掌柜店伙大有人在,我們要想辦法和這些人取得聯系,將他們團結在我們的周圍。
另外,我們要開始籌備多種經營,學習晉商的經營之道,將全國各地的商品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物流通道逐漸走向市場。
現在,麻三已經開始廣州布局,蘇州這邊有我三叔,漢口你也可以派人過去經營。
先通過收老物件站住腳跟,然后,我們開始統一經營。
宋大爺這兒,他不是有許多徒子徒孫嗎?
你和他商量一下,爭取讓他推薦一部分人先加入進來,從收購老物件開始逐漸向外擴展。”
“小鵬,我知道了,等把你的事情辦完以后,我就和他商量。”
“老舅,明天我就直接去汾陽了,拉樹苗的車過來以后,我會給他們交代清楚的,麻煩你招呼著他們將樹苗拉回去。”
“好的,你放心,這個沒問題。”
王鵬和員辰貴倆人聊了很久,他將自己該說的話也都說了,至于今后自己的那些想法能不能成功,他也不敢妄言,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第二天,王鵬等拉樹苗的車過來,他介紹司機和員辰貴認識,并交代司機將拉回去的1000株杏苗交給老蒯叔種到苗圃以后,便和小龍開著三輪車直接去汾陽了。
太谷到汾陽,與晉祠到汾陽的距離差不多,一東一西而已。從太谷出發路過祁縣,然后到平遙,最后直插向西到文水,一路上搖搖晃晃地走了四個多小時,才到了汾陽。
汾陽縣城現在有建宏他們的店,負責人叫三文,也是王鵬他們師兄弟中的一個。
都是知根知底的小伙伴,也沒有那么多客氣可講,見面聊了幾句,便將話題轉移到了實在的地方。
“小鵬,我想著你們早該來了,怎么現在才來?”
“中間去了廣州一趟給耽誤了,你們現在怎么樣?”
“挺好的,先吃飯吧,吃完飯我給你看我們在這兒干出的成績。”
“行,我們聽你這個地主的安排。”
“那咱們吃汾陽的三八八宴席。”
關于這個三八八宴席王鵬知道,上一次來汾陽時,汾酒廠請客就上的是三八八宴席,席間有人專門給王鵬介紹過一次。
所謂三八八席,就是由八碟、八盤和八碗組成的宴席。
在明代,汾陽城中有兩座王府,慶成王府和永和王府。兩座王府的主人分別是朱元璋的兩個孫子,所以王府里的飲食規格基本都是皇家菜系的標準。隨著時光的流逝,王府里的三八八宴席漸漸流傳到汾陽民間,成為婚慶壽誕、宴請賓客的一道盛宴。
三八八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其品質。
一是食材選用非常廣泛,素有果蔬菌菇,葷有雞鴨魚肉,山珍有猴頭鹿筋,海味有海鮮珍饈,這些食材或獨成一體,或混搭配合,味道淳厚,營養豐富。
二是做法上百花齊放,涼調冷拌,炒燒蒸燉,水湯丸卷,酸甜辣鮮,十八般武藝在這里輪番上演。
有的被烹成傳統的江湖大菜,如蟲草燴海參。有的被做成極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如灌腸、燜子。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汾州傳統宴席尤重制湯,湯的使用和熬制是核心技藝,也是區別于周邊其他宴席的最明顯標志。
據民間老廚師講,清好的湯出鍋時有一百攝氏度,在沒有任何化學調料的時代,汾陽廚師除了八角大料、花椒茴香,菜品提味就憑這鍋湯了。可謂匠心獨運才有了汾陽傳統宴席的特有風味。
傳統的汾陽宴席按規格可分為三個等級,人們習慣稱高等級的宴為“三八八”席。
一桌之盛,要先后上“四碟四燴”和“八盤八碗”,光冷熱葷素的菜品就二十四道,浩浩蕩蕩擺一片,碟挨碟,碗靠碗,盤壓盤,氣勢恢宏,很是講究排場。
魚肚、魚翅、海參、燕窩應有盡有,無論在什么時候這樣一桌酒席也算得上奢華了。
中等席“八盤八碗”,規格稍減,但也不失富貴、體面。
三等席“四盤八碗”規格略小,不過當時擺席使用的是舊式八仙桌,一桌只坐七八位,“四盤八碗”也夠豐盛的了。
三八八宴席受歷代皇室王府飲食影響,選料講究細、特、鮮、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