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年代小聾啞1
醒來的劉玉溪,沒聽到任何聲音,萬籟俱靜,可身上卻哪哪都疼,尤其是后腦勺,應(yīng)該是磕到了。
第一時間放出精神力,緊接著她就被嚇得睜開了眼。
我滴個老天奶啊,這是哪?劉玉溪看著周圍的影影綽綽,通過剛才精神力那一瞥,她知道那都是樹。
這應(yīng)該是在某個山脈,但山里怎么會沒有聲音呢?怎么可能這么安靜,不說野獸蟲鳴,哪怕是風(fēng)吹樹葉的聲音也沒有。
想到一種可能,劉玉溪有點(diǎn)焦躁了,摸了摸后腦勺,確定是破了,她找了一棵大樹,精神力掃了一圈后,確定周圍沒人,閃身進(jìn)了空間。
現(xiàn)在這種未知的情況下,待在荒郊野嶺可不安全,她得進(jìn)空間接收一下原主的記憶。
進(jìn)了空間,沒管身上的傷,反正一會“力大如牛”屬性就能修復(fù)好身體。
坐在沙發(fā)上:“小六,傳送原主記憶。”
“好的,宿主!”
接收完原主信息的劉玉溪,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一腔的怨憤,卻也不知道該對誰而去。
現(xiàn)在是1972年,原主4歲,4歲小孩的記憶并沒有多少,可劉玉溪接收的是原主一生的記憶,原時空原主這次可沒死,怎么也是活了一世的。
可這個時空,這個節(jié)點(diǎn),可能因?yàn)樾×鶐^來時的時空波動,原主重生了,可原主一輩子太苦了,她實(shí)在不想再過一世了,正好小六找上了她。
聽說要用她的身體,她巴不得呢,本來她還在想,她現(xiàn)在才四歲,要怎么才能再死一死,現(xiàn)在不用她想了,人家直接送她去投胎,可不就堪比“及時雨”么!
于是,原主把一生的記憶都留給小六,她就迫不及待的去投胎了。
現(xiàn)在從頭開始說說原主的一生,原主生于1968年底,她家住在劉家村,劉家村位于皖北,前臨淮河,背靠大山。
皖省地處平原地區(qū),是農(nóng)業(yè)大省,劉家村不是原來就在這邊的,他們是42年從河南舉村逃荒過來的。
從村名就知道,她們村算是一個宗族,一路從河南逃過來,族里死了不少人,也收留了不少零散逃荒者,基本老少婦孺。
為了啥呢?為了宗族延續(xù)!當(dāng)時誰也不知道會逃到哪,在哪能落腳,一個宗族的人又不能婚配,萬一以后落腳在哪個深山老林,那不得備些外姓人用于婚配嫁娶啊!
收留老弱婦孺,一個是這些人沒有威脅性,再一個,不管什么時候,他們只能依附劉氏宗族,篡不了權(quán),他們劉氏宗族會一直擁有話語權(quán)。
最后一個原因就比較殘忍了,42年的大饑荒太嚴(yán)重了,到了逼不得已的時候,這些人就會成為劉氏宗族的儲備糧。
在后世文明來看,這種宛如畜牲般的行徑,確實(shí)存在,而且發(fā)生過很多。
她們族里的青壯,在逃荒路上基本沒有多少損傷,死的多是老人,孩子,女人。
時代原因,當(dāng)時的觀念就是,保留青壯是最優(yōu)選擇,他們年輕,有武力值,可以保護(hù)其他人,再就是傳宗接代,只要他們還在,劉氏宗族就還在。
就這么一路走,就到了現(xiàn)在劉家村所在地,眾所周知,皖省基本沒有原住民,只有2.2萬座英雄紀(jì)念碑。
他們來到這個地界的時候,這里是有一個荒廢了的村子的,破舊的土坯茅草房,換個屋頂就能居住。
前臨淮河,背靠大山,村子旁邊是一大片土地,族里的老莊稼把式過去一看,那是荒了幾年的耕地,只要稍微打理一下,就能耕種。
逃荒路上也經(jīng)過幾個蕭條的小鎮(zhèn),最近的一個走路也就半天腳程。
當(dāng)時的劉氏家族實(shí)在是走不動了,一路上要避開城鎮(zhèn),警惕其他逃荒者,缺衣又少食,現(xiàn)在找到這么一個地方,老族長就決定不走了,直接在這里落戶。
雖說村子挨著淮河,可也還有個兩三里地,這段淮河也是直道,水流平緩,而且這個村子的地勢還比較高,算是山腳下,就算漲水,頂多淹了土地,卻不會淹了村落。
就這樣,劉家人就安頓下來,原主的爺爺劉老根家,在逃荒路上,爹娘,媳婦和幼女都病死了,全家就剩下他和兩個兒子劉大柱,劉二柱。
安頓下來后,劉老根天天要忙著跟族人開荒種地,回家后還得張羅飯食,看著六歲的劉大柱,4歲的劉二柱,被他養(yǎng)的還是跟逃荒時一樣。
沒辦法,只能讓族里想辦法給安排個婆娘,照顧家里,族里就介紹了逃荒路上收留的一對母女,張大妮和劉二丫,介紹的是當(dāng)娘的張大妮,劉二丫當(dāng)時也六歲,和劉大柱一樣大。
都是逃荒活下來的人,張大妮也知道她寡婦失業(yè)的,帶著個閨女,以后也不好過,最好再走一家,劉老根人老實(shí)肯干,又是劉氏族人,嫁給他,以后她和閨女也就是劉家人了。
所以,在劉族人兒媳婦找到她時,她就同意了,就這樣兩家并一家,日子就這么過下來了。
前幾年還好,逃荒時,大家身體都有損傷,家里沒有添丁,張大妮對幾個孩子倒是一視同仁,有時候還對劉大柱兄弟倆更好一點(diǎn)。
畢竟,她閨女以后是要出嫁的,她以后跟著劉老根可是要隨劉大柱生活的,可不就得對兩繼子好點(diǎn)。
可等小鬼子投降以后,也不知道是身體養(yǎng)回來了,還是覺得日子有盼頭了,等到1947年,嫁進(jìn)劉家五年的張大妮懷孕了。
1948年,張大妮生了劉老根的三兒子劉小柱,應(yīng)該還是身體底子太薄了,張大妮生了劉小柱就再也不能生了。
可不能生了也沒事,反正這胎是兒子,她張大妮以后有親兒子了,老了也不用看繼子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