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撇清關系的大好時機
“我絆到你了嗎?”季懷安眼神清澈地望著陶秀才,一臉無辜,像是被誣陷了一樣。陶秀才氣得用力捶了一下地,爬起來就要跟季懷安拼命,可他怎么也碰不到季懷安。他往左邊撲,季懷安就往右躲;他往右邊撲,季懷安就往左邊躲。
一時間,整個院子雞飛狗跳。季家人稍微占點上風,就這么鬧了半個時辰,陶宛宛累得一身汗,她喘著粗氣,對著身后追她的陶母說:“我告訴你,你是抓不住我的。要不……要不你們就賠錢給我們,要不……要不我們就回娘家把娘家的院子給砸了!”
“我呸!你……你跟老娘做夢!”陶母也喘著粗氣,感覺眼前直冒金星,實在跑不動了。
“行,那咱們就這么僵著。我告訴你,你今日要是不賠,休想從我家離開。爹,娘,爺爺,你們找塊木板把咱們家給封上。”陶宛宛心想,這么多人還搞不過他們三個。
“你……”陶母又累又氣,一屁股坐在地上,頭暈得厲害,坐了沒多久,就躺在地上了。
正在和季曉溪僵持的陶秀娥,看到自己娘親躺在地上,趕緊松開季曉溪的衣服,沖到陶母身邊,激動地嚷嚷著:“娘,娘你這是怎么了?”
陶母本來只是累了,被陶秀娥這么一喊,計上心來,干脆白眼一翻暈了過去。
陶宛宛看著自己喊了許久,娘親都沒醒,便惡狠狠地看著季家人說:“你們把我娘氣死了,陶宛宛,你好狠的心啊,這可是你的親娘啊。”
陶秀娥這話,讓圍觀的村民紛紛議論起來。
“哎,真是活久見啊,活久見,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這陶家的占下風呢。”
“可不是,不過這陶宛宛的變化可真是大啊,連自己的親人都下得去手。”
……
陶宛宛看著陶母腹部還在有規律地起伏,哼,呼吸這么順暢呢。“妹妹,你這話是什么意思,娘明明活得好好的,你卻咒她死,陶秀娥我看你的心才是真的狠吧。”
“陶宛宛,娘平日里對你也不差吧,不然你之前也不會經常回娘家,給娘帶一些吃的用的。現在,你就這么對娘,我陶家出了一個白眼狼啊,白眼狼。”陶秀才擺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指責著陶宛宛。
陶宛宛看著他那副樣子就想笑,說:“我想你應該是誤會了。我從來不覺得把我不當人看,把我當豬看的親人有什么好的。之前是我太蠢,現在及時醒悟,以后你們休想從我身上獲得任何的好處。”
“陶秀才,你年紀也不小了吧,能不能不要總想著從季家撈好處?自己有手有腳難道不能去找份活兒干?陶秀娥,你這個年紀也該懂事了吧,對自己姐姐一口一個小賤人,怎么,娘就是這么教你的?還有地上躺著的那位,別裝了,你要是再裝休怪我對你不客氣!”陶宛宛懶得再跟他們虛偽周旋,今天就要把他們的臉皮徹底“扯下來”。
陶宛宛語氣嚴肅,躺在地上裝死的陶母,眼皮子狠狠地跳了幾下,然后不停地眨動。她心里琢磨著要不要起來,但又一想陶宛宛的性子不可能突然變得這么硬,肯定是裝的,她決定再賭一把。
陶秀娥從沒聽過陶宛宛這么跟她說話,這么難聽的話,一時間氣得眼淚流了出來,“你別光說我們,你說說你自己啊,你哪里像一個當姐姐的。”
別人家的姐姐去鎮上給員外當妾室,拿回一堆堆銀子,把自家妹妹養得白白胖胖的,陶宛宛呢,啥也不是。
“陶秀娥,我之前拿回去的吃食,難道是喂了豬?你是一口沒吃還是怎么?”陶宛宛覺得自己以前對娘家掏心掏肺,已經夠可以的了。這陶家真是貪得無厭!
“陶宛宛,你罵誰是豬,你信不信我殺了你!”陶宛宛的話就像一把刀,直直戳進陶秀才的心窩,他紅著一雙眼睛,要是可以,現在就想把陶宛宛給殺了。
“我罵誰是豬?怎么,這么明白的話你都聽不明白,你不是豬誰是豬,陶秀才,你給我聽好了,從你們陶家把我賣給季家開始,我就跟你們沒有關系了。今日你們隨便威脅我,我陶宛宛要是害怕一個就算我輸!”今天可是撇清關系的大好時機,可不能錯過。
周圍的村民聽了陶宛宛這話,議論聲不由地大了幾分。
“要說這陶宛宛也真是可憐,誰家嫁女兒有這樣嫁的,當初她跟懷安成親,我來了的,你們是不知道,陶家啥也沒給陶宛宛陪嫁。”
“可不是么,咱們村最窮的人家,嫁女兒也會陪嫁點柜子啥的。”
議論聲幾乎一邊倒。
躺在地上的陶母裝不下去了,她怕再裝下去,陶宛宛真的跟她們斷絕關系,那以后陶家的日子可就難過了,這關系絕對不能斷。
她裝作迷迷糊糊蘇醒過來,捂著腦袋,一臉痛苦地對陶秀娥說:“秀娥,娘的頭疼得厲害,你跟秀才趕緊扶我回去休息。”
“娘……”陶秀娥氣還沒消,不太愿意離開。
“秀娥!”陶母聲音大了幾分,陶秀娥癟了癟嘴,不情不愿地把陶母扶起來,準備離開。
剛走到院門的位置,季懷安拿著一把鋤頭攔住了她們的去路,“我家婆娘說的話,你們以為是在放屁嗎?這院子和這門趕緊賠!”
陶宛宛原本還擔心攔不住陶家人,季懷安這個舉動讓她很是滿意,“是的,你們把我之前的話當耳邊風嗎?趕緊賠錢!”
嗯?這話怎么感覺怪怪的!
陶母一看走不了了,無奈地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陶宛宛,你這是要了娘的命啊,咱們家有多少銀子,你難道不知道?你這是要逼死我們一家人啊,我命苦啊……”
陶宛宛聽著陶母的哭聲,掏了掏耳朵,這聲音實在刺耳。現在知道哭了,砸東西的時候不是挺瀟灑、挺威風的嗎?繼續啊。
陶父在家等了挺久,都沒等到陶家三人回來,他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