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同袍生死劫 權欲弒親殤
Chapter 794: Comrades' Life - and - Death Crisis, the Grief of Power - lust Leading to Parricide.
“二弟,我來助你!”生死懸于一線的關鍵時刻,姜攀一聲大喝,其身形快若雷霆,剎那間便已疾閃至姜橫身旁。
二人背靠背,默契地擺成犄角之勢,宛如一體,彼此依托,共御強敵。
姜橫急忙轉頭看向姜攀,眼中滿是劫后余生的慶幸與由衷感激,急促喘息著,激動地說:“大哥,多謝!”
“你我兄弟,本就生死相依,同生共死,何必說這些見外的話!”姜攀渾身散發著無畏的氣勢,高聲鼓舞道,“來吧,今日就算拼得粉身碎骨,也要殺出一條血路!”
接下來的戰斗,慘烈得超乎想象。喊殺聲震耳欲聾,沖破云霄;慘叫聲凄厲悲愴,毛骨悚然;兵器碰撞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各種聲音相互交織,共同譜寫成了一曲悲壯的戰歌。
雙方士兵不斷倒下,一具具尸體橫七豎八地散落四周,鮮血汩汩流淌,漸漸匯聚成溪,將大地染得觸目驚心的殷紅,空氣中彌漫著令人作嘔、幾欲窒息的血腥味,那濃烈的氣息,根本消散不去……
半個時辰轉瞬即逝,在這短暫卻又漫長的時間里,雙方浴血廝殺,殺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最終拼得兩敗俱傷,只剩下寥寥數人還在頑強支撐。
每一個人都傷痕累累,身體千瘡百孔,疲憊得被抽干了所有力氣,卻依舊死死地盯著對方,眼中燃燒著不屈的熊熊戰意,那目光,能將空氣點燃。
“好了,我提議,就此結束!”冉由看著滿地的殘肢斷臂和毒蛇尸骸,用劍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身體,氣喘吁吁,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里擠出來:“這么打下去,我們都得曝尸于此!”
同樣狼狽不堪、形如惡鬼的姜攀,無力地坐在地上,用手費力地扯下濕漉漉、沾滿鮮血的面罩,露出滿是血污與疲憊的面龐,聲音沙啞地回應道:“可以,就此罷手!”
這話一出,立馬便有兩道尖銳的聲音脫口而出:“不行!”
一道來自足智多謀卻滿心執念的謀士仲幾,一道則來自堅毅勇猛、不肯罷休的三王子姜橫。
“大哥,都已經死了這么多人了,血海深仇豈能輕易放下,怎能這么善罷甘休!”姜橫滿臉怒容,雙眼通紅,顯然對放走對手一事耿耿于懷,恨意難消。
謀士仲幾也急忙附和,言辭懇切,神色急切:“是啊,婀君,不殺了他們,主子的宏圖大業恐難成就!”
冉由聽了,眼中寒光一閃,毫不猶豫,猛地起身,趁著仲幾不備,揮起長劍,動作一氣呵成,毫不猶豫地割破了他的喉嚨,嘴角勾起一抹輕蔑的冷笑,就像看待螻蟻一般,不屑道:“聒噪!”
“咕嚕——咕嚕嚕———”
仲幾痛苦地捂住自己不斷噴血的喉嚨,鮮血從指縫間汩汩涌出,他難以置信地瞪大雙眼,死死盯著冉由,眼神中滿是震驚、不甘與疑惑,還沒來得及說任何話,便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激起一片塵土。
剩余的幾個武士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肝膽俱裂,魂不守舍,他們呆若木雞地站在那里,活像一尊尊毫無生氣的木雕。
這時,冉由的身體,忽然再次動了,就像來自地獄的死神,他揮舞著長劍,劍影閃爍,手起刀落間,那幾名武士便齊刷刷地倒地身亡,鮮血迅速在他們身下蔓延開來。
“你……”姜橫不可思議地盯著冉由,眼中滿是困惑與警惕,心里翻江倒海,“你到底是誰的人?!”
“我,自然是你的敵人!”冉由說完這話,便自顧自地收起長劍,順帶打了個響指,屏退自己尚存的幾條毒蛇,而后轉身就要離去。
冉由剛走出幾步,姜橫便提著刀追了上去,想要背后偷襲。可還未等他近身,一把利器冷不丁地從背后貫穿了他的身體。
姜橫的身體猛地一僵,不可置信地低下頭,看著那柄從自己胸口突兀冒出、鮮血淋漓的兇器,喉嚨里發出一陣含糊不清的嗚咽。溫熱的鮮血順著劍身潺潺流下,在他腳下匯聚成一小灘血洼。
“大……大哥……”姜橫艱難地吐出幾個字,聲音微弱且充滿了絕望與不解,“為……為什么……”
姜橫緩緩轉過頭,目光鎖定在姜攀那毫無表情的臉上,而后用手緊緊地抓住他的衣袖,想要從他的神情里找到一絲不忍或是解釋。
姜攀緊咬著牙關,額頭上青筋暴起,用手使勁地撣開姜橫的手,沒有絲毫猶豫和顫抖。他直視著姜橫的眼睛,嘴唇蠕動,卻半晌說不出話來。
冉由聽到動靜,停下腳步,緩緩轉過身,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一幕。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像是在欣賞一場精心編排的好戲。
“到底是為什么?”姜橫緊緊地抓住姜攀的袖口,聲音越來越低,雙腿也開始發軟,整個人搖搖欲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姜攀深吸一口氣,聲音低沉而沙啞:“二弟呀,這都是為了大局。你太沖動了,不懂得妥協。今日若不罷手,我們都得死在這里,整個部族都會陷入萬劫不復,還有……”姜攀臉色突變,變得陰森可怕,極其扭曲,“還有,不妨告訴你,我的同盟,從來都不是你,而是你二哥!”
恨啊!
恨意滔天!
姜橫自白說完,眼中的光芒漸漸黯淡,他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擠出一個慘淡的笑容:“原來……小丑竟是……我自己……”說完,他的身體直直地向前撲去,重重地摔在地上,濺起一片塵土。
冉由拍了拍手,走上前:“沒想到大王子竟如此深明大義,倒是讓我刮目相看,欽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