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紙
第330章 紙
“義文和子實自不必說,信厚與意致,這兩年估計得守著這南鄉(xiāng)縣。”
馮永看了看李球和黃崇,“這里可算是咱們兄弟幾個的根基所在呢,所以要看好了。”
李球和黃崇相視一眼,齊聲道,“遵兄長命。”
“信厚與意致也不必眼熱義文和子實,我曾說過,這南鄉(xiāng)縣,就是躺著也能撈功勞。眼看著這南鄉(xiāng)如今已經(jīng)算是漢中第二大縣,據(jù)我所知,你們兩人的考績今年肯定是第一。”
漢代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上計制度,也叫考績。
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縣令長于年終將該縣戶口、墾田、錢谷、刑獄狀況等,編制為計簿,通過各種渠道上報朝廷。
朝廷據(jù)此評定地方行政長官的政績。
“明年的話,南鄉(xiāng)只會越做越大,到時候只所連南鄭都要屈于下風。所以你們所要擔心的是,如何把這南鄉(xiāng)管好。”
李球點頭道,“兄長所言極是。記得初來南鄉(xiāng)時,百姓無幾人,一個月也沒什么事。但如今,縣府政事日見繁多,照此下去,只怕到了明年,南鄉(xiāng)就成了有數(shù)萬人口的上縣。”
牧場正逐漸從南鄭遷移來南鄉(xiāng),再加上毛布換糧食的展開,從錦城過來的商人也開始增多。
南鄉(xiāng)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簡陋的食肆,還有供人落腳的謁舍,也就是客棧。
工坊加上牧場,還有來南鄉(xiāng)墾荒的張家李家等,再加上一些漢中府安排下來的百姓,如今南鄉(xiāng)人口已經(jīng)過萬,再加上往來的人,明年再多一倍并不算什么難事。
“那就是你們兩人所要操心的事。做好了,明年肯定又是一個大功績,所以且安心呆在南鄉(xiāng)便是。”
不到弱冠之年,便掌管一縣之地,而且以后還可能是漢中最重要的上縣之地,甚至在大漢也是排得上名號,誰敢說李球和黃崇不是前途無量的年輕才俊?
“剩下的,便是文軒魏然和我三人,”馮永笑了笑,“丞相遷我益州典農(nóng)校尉之職,在我看來,未必沒有在平完南中之后,讓我去看看南中農(nóng)耕之事的意思。”
早早就拿了紡車織機的圖紙,還專門問了能不能改進成織麻布的,在別人眼里,可能大漢丞相也只是想放在錦城周邊用而已。
但馮永知道,諸葛老妖用兵南中,是威;平完后,他還會教南中彝人耕種紡織,這個就是恩。
所以馮永改進的織機紡車,諸葛老妖未必沒有用在南中的意思。
遷益州典農(nóng)校尉,既賞了馮永的功勞,后面又有了讓馮永去南中的借口,捉住只蛤蟆攥泡尿,不外如是。
后面的話就不用再說了,李遺自然明白。
跟著兄長走,功勞總是會有的。
“所以我等三人呆在南鄉(xiāng)的時間不多了啊!”
馮永感嘆一聲,“三娘已經(jīng)來信了,說張君侯家愿意把自家開出來的地全部種成桑麻,這就算是南鄉(xiāng)今年南鄉(xiāng)最后的一件大事了。大伙一起努力,把這事做齊全了。”
眾人還沒明白怎么一回事,李遺卻是眼睛一亮,“兄長的意思,是那紙已經(jīng)做出來了?”
馮永用打算用桑麻造紙,李遺幾人自然是知道的。只是紙在這時仍是珍貴之物,而且他們只知道蔡侯紙是用樹皮等物造出來的,便如何造,卻是一無所知。
所以他們對馮永所提出的造紙方法,心里也是沒底。
“前幾日就做出來了。但蔣天使一直沒走,所以我也不好拿出來。”
蔣琬也曾問過河邊的那幾個草屋是干什么用的,得知是造紙之后,只是贊嘆了一聲馮永為了教化用心良苦,卻是不知道那里正在試驗新的造紙工藝。
因為在他想來,既然馮永開了這么一個學堂,到時定然是要費不少紙墨的,所以開個小造紙工坊也是理所當然。
畢竟當年蔡侯改進了造紙工藝后,朝廷也曾將此法大力推廣天下,所以馮永能找到會造紙的匠人,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說著,馮永又笑道,“不過聽了那馮師傅傳過來的話,造出來的紙可是出乎意料地好。今日送走了蔣天使,正好過去看看這造出來的紙是個什么樣子。”
“那太好了。”
馮永說起南征之事,話里話外,都表明著在趙廣和王訓離開后,他們剩下的人再過幾個月也要分離,氣氛不禁有些沉悶下來。
如今一聽到這個消息,倒是把這兩分的沉重氛圍沖散了。
“走吧。”
馮永一勒馬頭,輕喝一聲“駕”,只見俊馬長嘶一聲,揚起前蹄,便向前沖刺而去。
“馮師傅,怎么樣了?”
馮永帶頭騎馬趕到造紙工坊,剛一下馬,便問了這么一句。
造紙工坊的人遠遠看到一群人騎馬過來,早早就報了馮匠工,一直在里頭忙活的他趕緊出來迎接。
聽到馮永這么一問,連忙躬身行禮道,“見過馮郎君。”
“不必如此多禮,說說,那紙怎么樣?”
“回馮郎君,已經(jīng)焙干了一些紙出來,只待馮郎君來看。”
說著,馮匠工臉上喜意怎么也掩不住,“按照馮郎君的方法,用了那桑皮和麻絲,得出來的紙果然比以前的韌多了,看起來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