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我說這是巧合,你信嗎?
第1108章 我說這是巧合,你信嗎?
人為什么要多讀書?
因為前人都把人生的道理和感悟都寫在了書中。
也就是說,前人走了彎路才能得到的經驗和教訓,你通過讀書就能得到,不用自己再親自走一遍。
比如說,孔子有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看似是在說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其實也是在教后人為人處世的道理。
和君子相處,要多談義。
與小人說話,要多說利。
特別是像秦博這等真性情小人,馮君侯一番大利砸下去,當場就被砸不分東西南北。
走出鎮東將軍府的時候,秦博仍是有些暈乎乎的。
在過來之前,校事府其實對此行也是頗有些擔心。
原因很簡單。
軍中之事,非校事府所長。
貿然插手軍中采購之事,若是一個不好,不但會斷人財路,而且日后真要出了什么差錯。
比如說吃個什么敗仗的,那些軍頭,為了推脫責任,說不得有人就要推到校事府頭上。
校事府在軍中沒有什么親信,又不明軍中之事,若是被人這么咬一口,那可真是百口莫辯了。
故而這一次前來,吳中書這才提前準備了好大的籌碼,只求能打動馮君侯。
沒曾想,馮君侯卻是待人真誠,但聞校事府所求,當場就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
一是租借之法。
大吳派人前來學習騎戰之法,固然解決了領軍之人的問題。
但組建騎軍,特別是鐵甲騎軍所用的兵器盔甲,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生產出來的。
那軍中戰馬,更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培養出來的。
得用真金白銀堆徹出來,得用無數錢糧喂養出來,而且還得是長久持續地堆徹和喂養。
費時,費力,費錢,費糧。
馮君侯有感于此,為助大吳能早日組建成軍,一齊與大漢討伐魏賊,愿意租借馬匹盔甲兵器。
到時候大吳只需要出人,稍加訓練,再由習得騎戰之法的人領軍,就能立刻成軍。
省時,省力,省錢,省糧。
對于校事府來說,這些盔甲兵器都是漢國供應,校事府只是轉了一道手。
那些軍頭真要有本事,就去向漢國問責——漢國屢屢打敗魏賊,你們用同樣的兵器卻吃敗仗,有什么理由怪到兵器頭上?
二是分期借貸。
誠如馮君侯所言,天下戰亂已久,各地皆困苦不堪,當時天下十有其七的魏國,都無法維持虎豹騎。
吳國又如何有足夠的錢糧組建起鐵甲騎軍?
但若是沒有鐵甲騎軍,又如何在江淮的平原之地對抗魏國精騎,拿下合肥,了卻孫大帝的心愿?
故而馮君侯看在兩國誓盟的份上,愿意出面擔保,由興漢會向校事府每年都出借一筆錢糧,五年后分期歸還。
當然,這是照顧孫大帝面子的說法。
畢竟現在校事府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給孫大帝搞錢。
而興漢會,剛好有點閑錢。
這筆錢,大部分肯定是要流入孫大帝的府庫。
至于小部分……那是正常損耗。
這兩個辦法加起來,不但能幫吳國在最短的時間內組建起一支強大的騎軍,同時還能減輕吳國的財政負擔。
得聞此二法,秦博即便是出得府來,心神仍是沉浸在震撼當中。
漢國有馮君侯此等大才,怪不得能得大興。
再一想到校事府若能促成此事,助陛下北上滅賊,拿下合肥,那可真是立下了大功。
秦博心里又是抑制不住地加劇跳動起來。
唯一可慮者,便是無論租借也好,借貸也罷,大吳都是要有抵押的。
畢竟天下哪有白得的好處?
而且還是這等天大的好處。
造船之術只是其一。
大吳要派一批造船工匠前往漢國也只是小事。
荊州更要在三年之內,滿足興漢會的粗糖數量要求……這似乎是個重點。
不過正好與校事府手里的籌碼不謀而合。
至于粗糖的具體數量,馮君侯向來是不管這種細枝末節的,后面再與興漢會慢慢談就是。
還有漢吳之間的關卡,日后不得向往來兩國之間的漢國商隊征收車船稅。
按馮君侯的意思,這是要用漢國商隊在大吳所交的車船稅作抵押。
特別是興漢會的商隊,若是在吳國境內有人為難,校事府須得出面幫忙——這一點,對于校事府來說,反而是舉手之勞。
以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