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滿朝文武,不如一校事
>
肯定是因為孫吳不得人心,大伙都是為了反抗獨夫暴政。
至于到了現在,這荊州的甘蔗,更是動也不動不得了。
因為吳國還欠著季漢一大筆債務呢。
這筆債務的一部分抵押,正是荊州的粗糖產量。
今年季漢才剛運了第一批兵器鎧甲過來,你吳國這邊,突然說抵押物不能按時交付?
馮都護就算是再怎么豪爽大氣,遇到這種事情,也會很為難的。
大漢的東西,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憑什么這么浪費?
所以說,仁政愛民,并不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口號。
或許平日里看不出對統治者什么好處,甚至還會讓統治者覺得被過于束縛,不能恣意而為。
但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它卻可以幫助百姓有更大的機會渡過困難。
同時也讓統治者能繼續歌舞升平,享受得更長久一些。
不至于治下有人總是想要在祠廟里燒火,然后學狐貍叫。
就如吳大帝,這些年光顧著鑄大錢搜刮民間財富,突然遇到這種情況,一下子就傻了眼。
這個時候,莫說是派人出海。
就是明年能不能按時組建起騎軍,那都是個問題。
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地方上的公文有如雪片般飛來,全都是在告急。
孫權在朝堂上詢問諸臣應對之法,群臣皆一籌莫展,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有應對之法。
畢竟這是老天的安排,除了向老天祈雨,求老天可憐,還能有什么辦法?
最后還是丞相顧雍,老成持重,提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讓太史令推算良辰吉日,派遣朝中重臣前往各地主持求雨。
除此之外,孫權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自然是同意了。
畢竟府庫沒錢??!
求雨,已經是了便宜的辦法了。
只是現在全國都是旱情,那么多郡縣,總不能把朝中的所有人都派出去吧?
就在孫權與眾臣商量怎么安排人手的時候,病才剛好不久的太子孫登,主動請纓,愿意外出前往諸地求雨。
看到太子如此體諒自己,吳大帝不禁一陣感動。
只是他對此事似有猶豫,看向衛將軍全琮:
“衛將軍以為,太子之請如何?”
孫權不問他人,只問全琮,皆是因為一件事情:
當年稱帝后,他曾派遣太子領軍出征,群臣莫有敢勸者。
唯有全琮上表,言古來太子皆是撫軍監國,莫有領軍出征,陷于險地者。
這才勸阻了孫權,讓人把已經出征的孫登追了回來。
但見全琮起身作答:
“太子體陛下之憂,恤百姓之苦,大善是也。”
孫權見此,這才點頭答應孫登的請求。
散朝回到后宮,孫權面有憂色,忍不住地長吁短嘆:
求雨只不過是無奈之舉,最后能不能求下來,誰又能知曉?
而且就算是上天見憐,下得雨來,只怕今年的耕種也已經誤了。
“陛下,地方又有文書送來?!?br />
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的呂壹,雖然看到陛下的心情不太好,但他還是得硬著頭皮稟報。
孫權聞言,更是不悅:
“又是關于旱情的?”
“正是?!?br />
“不看!都是一樣的事情,一樣的說辭,他們除了這個,是不是就不會別的?”
面對有類家臣的呂壹,孫權根本沒有必要像在朝堂上那般,收斂起自己的脾氣。
但見他略有惱火地說道:
“朕派他們出任地方,是替天子牧民!是讓他們替朕解決問題!不是為了讓他們一天到晚只知道發文告急?!?br />
平日里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盡量躲開的呂壹,此時湊上來,自然不是為了觸吳大帝的霉頭。
待孫權發了一通火過后,呂壹這才輕聲說道:
“陛下,正所謂一年之計,唯在春耳。如今春旱,宜早為冬日做打算才是?!?br />
孫權正氣在上頭,聞言更是煩躁:
“吾豈不知耶?但如之奈何?若吾親自求雨而得之,莫說是一次,便是十次八次,亦可為之。”
呂壹繼續提醒道:
“陛下,此時求雨,就算是能求得下來,恐怕已然遲矣!”
“故而臣以為,與其求雨,陛下還不如想辦法求糧,囤糧以防年末之饑,方是其時啊!”
這些日子一直處于煩躁焦慮狀態的孫權,聽得呂壹這么一說,頓時就是一個激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