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盟約信任危機
br />
緊跟著又是天子遷都,百官與各官署皆隨之遷來,更是諸多繁瑣。
天子遷都完畢,就要著手戰后治理問題,安撫、整頓、收服關中并州與河東的諸多世家。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讓世家低頭也好,讓他們配合也罷,利誘甚至恫嚇肢解等等。
挾著大勝余威,只有讓他們配合了,重新丈量土地與清靜戶籍人口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所以直到去年,新復三地(關中并州河東)給百姓重新分配田地的舉措才能完全開展。
甚至主持丈量土地的一部分人員,還是學院學生或者預備學生的世家子弟。
就算是把百姓當成牛馬驢驅使,但想要讓地里長出莊稼來,也是要時間的。
長出莊稼還不算,還得讓百姓家里有足夠的余糧——至少耕種兩三年,才能攢下一年的口糧。
只有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朝廷的恩惠,才能進一步征召青壯入伍。
否則的話,家里的壯勞動力沒了,萬一再遇到點什么災害或者意外,流民便產生了……
若不然,就算是強行把青壯召到軍中,又有多少戰斗意志?
這與魏賊對屯田客的壓迫又有多大區別?
故而季漢現在實行的,是征兵制與募兵制相結合的兵制。
有戶籍則分田,有籍有田的人家,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須得抽丁服兵役。
兵役一共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這就是郡兵,同時接受正規軍事訓練。
剩下的三年要調入中央軍,參與對外作戰。
這四年兵役是義務性的,除非戰死或殘疾,才有撫恤金。
不過在中央軍,他們可以在接受文化教育,如果進入工程營,甚至還能學到某類技能,算是難得的福利。
如果服役超過了四年,個人就能領到朝廷發給的軍中俸祿,可以補貼家里。
運氣好一些,能立下足夠的軍功,那么還能分到“軍田”。
軍田并不是實分給個人,而是按交易所各地的糧食均價折算成錢糧,分到個人手里。
同樣,這些錢糧也可以按要求送到家里——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對立下軍功者不吝重賞的制度,是維持漢軍強大戰斗力的保證。
而想要維持這些制度,須得有兩個最重要的基礎:
一是有足夠的兵源,二是有足夠的財力。
幸好,這些年來,隨著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再加上生產工具的改進等等。
最重要的,還是糧食的增產,是保證大漢財政良好的最底層基礎。
至于兵源,正常來說,按季漢的情況,確實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卻是被大漢丞相的漢夷如一,與馮某人對胡夷的恩威并施化解了。
南邊的夷人,北邊的胡人,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不但給大漢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勞(動)力。
而且還踴躍地加入漢軍,以期能跨躍階層,為后代謀求一條更好的生存之道。
無當軍、義從騎就是最主要的代表。
馮某人雖說有時候手段酷烈了一些,但確實也給邊地的胡夷帶來了許多改變,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活路。
有胡夷視之如惡鬼,但同樣有更多的胡夷視之為天神。
季漢對軍功的重視,導致想要翻身的漢人百姓都趨之若鶩,更別說胡夷。
漢夷如一的好處,就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
因為軍功的賞賜,可是不分漢胡的。
但政策就是再好,也要有實施的前提與基礎,而現在的新復三地,條件恰恰還沒有成熟。
這就要求大漢必須得再等幾年。
以大漢現在的兵力,分散守住各地,已經算是難得。
就如九原都督府,管轄著如此廣袤的草原,卻僅有五千兵力——其中還有兩千是胡騎義從。
若非馮某人屠戮了數萬鮮卑精騎,徹底打斷了鮮卑人的脊梁骨,嚇破了九原胡兒的膽。
九原會不會像現在這般安定祥和,還是個疑問。
所以大漢現在想要集中兵力發起大戰,確實有些勉強。
“從別處征調兵力過來是等不及了,所以只能是調關中之兵。”
作為戰略預備隊,長安的禁軍已經被調走了一部分,由張舅哥帶去了河東。
剩下的不能輕動。
再說了,攻城要的是步兵,騎兵很明顯不合適。
左夫人點了點潼關,“抽調潼關一部分守兵如何?”
“現在我們在河東布有重兵,魏賊必然不敢掉以輕心。”
“再加上潼關險要,就算是暫時調走一部分兵力,只要關內守軍緊守關城,應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后面還有話左將軍沒有完全說出來。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