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爭分奪秒
軍,用手邊所有能利用上的一切物體,做成的一道簡陋無比的防線。
這道防線,也僅僅是起到了一點點的阻擋作用。
很快,面對魏軍兵力最集中的正面被沖破了。
防線這一點點的作用,這個時候終于體現了出來。
以為大局已定的魏軍,并沒有及時清理,也沒有時間去清理掉兩邊的堆積物。
他們只是下意識地順著缺口沖進來。
從正面缺口沖進來的魏軍,對上了以三什為單位結成的一個個小圓陣。
三花陣。
三花陣是一個圓陣,它是馮都護與鎮東將軍在八陣圖的基礎上,共同改進的中小型陣法。
當然,這是對外的說法。
至于是不是還有某只非法穿越的土鱉,在改進漢軍兵器的前提下,想要嘗試一些更符合新型兵器作戰的陣法,那就說不準了。
這個三花陣圓陣,本意是為了防止大戰或者混戰中帥旗發生意外情況而設——比如說賊子的猛將出其不意地沖陣奪旗。
同時順便保護主帥。
沒啥機動力,更不要說進攻,最大的優點,就是防守力比較強——畢竟馮某人比較怕死。
旋轉交錯的隊列,讓后方的將士,可以源源不斷地補上因為傷亡太多而造成的某個缺口。
小圓陣不斷轉動,有如絞盤,把沖到兩陣中間的賊軍碾碎絞爛。
兵力優勢的魏軍,被擠撞的四散開來,遠遠看去,似有形成合圍之態。
但實際上,卻是被隔絕四散,首尾難以呼應,最終不得不各自為戰,整軍被割的支離破碎。
看似洶涌的大浪,沖撞在犬牙交錯的巖礁上,化成無數的破碎。
這是王平手里最后的一支戰力,同時也是最精悍忠勇的隊伍。
每一個小圓陣,幾乎都有一個核心。
這些核心,要么是南鄉系子弟,要么是有過參謀團經歷,要么就是從講武堂出來的。
有的甚至就是集三個身份于一身。
他們都是軍中最堅實的骨干。
戰陣上血肉橫飛,魏軍仗著優勢兵力,終是沖破了某個小圓陣,有人的兵器在被數個賊子強行擊飛。
在被魏軍淹沒之前,赤手空拳的士卒,仗著身上優良衣甲的保護,不顧一切的沖上去,用牙齒狠狠地咬在他所能咬到的地方。
拼盡了最后一點力氣,把自己的手指掐進所能掐到的地方。
僅僅是為了能給賊軍造成最后的一點點傷害。
仿佛他們不是活生生的肉體,而是遠超刀劍的神兵利器。
空氣中彌漫著濃血浸漬金屬皮革的氣味,再混雜某些不知名的臭惡,讓人作嘔。
司馬懿站在漢軍營寨原來的柵欄位置,看著前方惡戰,原本有些盛怒的臉上。
以絕對優勢兵力,久攻不下區區數千人的臨時營寨,如何不怒?
此時卻已是驚駭,甚至一股恐懼之意由心底而生:
“西……漢軍如此死戰不降,王平寂沒無名,麾下將士為何堪能與前漢精兵相比?”
“莫不成,莫不成,劉氏當真要三興耶?”
心里這些話,司馬懿自然是不敢說出口的。
但身為主帥,看到漢軍如此瘋狂,某些念頭,竟是再也遏制不住,有如春日里的野草,瘋狂生長。
前漢與匈奴征伐不休,士卒之精銳,作戰之頑強,猶為可稱。
不說衛青霍去病,就是不遠萬里前去戍守西域的將士,亦有“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之舉。
意思就是,面對匈奴人的圍攻,困守關城的漢軍,寧愿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所穿皮革都煮來吃,也要堅守不降。
正是因為前漢有這等壯舉的將士,方才鑄就了前漢的赫赫武功。
從曹操時代就出仕的司馬懿,這么多年來,見過的軍陣不計其數。
但如此有前漢精兵遺風的軍隊,可謂少之又少。
因為后漢,特別后漢中后期,軍中的將士的成份,已與前漢有了極大的區別。
前漢的精兵,是由真正的良家子構成。
而后漢中后期,所謂的良家子,并不一定是良家子,更大可能的是干著青皮勾當的浪蕩子。
更別說就算是名義上的良家子,在后漢軍中,那也已經是少之又少了。
多是由“商賈惰游子弟”“農野謹鈍之人”組成。
雖有乘制之處,但不講戎陣,既不簡練,又希更寇,名實不副,難以備急。
到了黃巾之亂以后,就連名義上的良家子都難尋了。
曹操確實善用兵,但從屢次屠城,多設軍中校事以監軍中,以及用苛法重刑以迫士卒看來,軍中的某些方面未必盡人意。
比如說曹操一死,青州軍立刻就當眾擊鼓,招搖過街,相引離去,根本沒把曹丕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