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尤姓 許姓
尤姓主要出處源自于沈姓。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五代十國期間,南方的開閔之王的王審知吧。后來王審知登基座殿,沈姓名人沈思禮要避諱王審知的沈,便去了三點水,改姓尤。
不過據(jù)最新消息,王審知從到了福建后一直到死,都再沒去過中原。所以尤家傳說的沈思禮護(hù)送王審知到中原覲見皇帝,不靠譜。
另外據(jù)出土的王審知墓碑上,記述的四個女婿中,也沒有沈思禮或者尤思禮的名字。這么看來,可就有點打臉了。因為在尤家的家譜和傳說里,尤思禮可是被御封的駙馬。
古人有時候真的特別軸,你說你叫你的名字,我叫我的名字唄,干嘛這么倒騰來折騰去的,麻不麻煩!
再一個來源就是仇姓,讀qiu,古音仇和尤同音,估計是一些不學(xué)無術(shù)的給搞混了,還是有其他原因,不去深究他。
尤姓人口約八十萬,名人還真不多,特別是能被全國人說得上來的,更是寥寥無幾。
尤通尤俊達(dá),號鐵面判官,在隋唐演義中和程咬金是把兄弟,兩次劫皇綱出了名。不過尤通確實只是演義中虛構(gòu)的人物,歷史上并無其人。
南宋的尤袤,在宋孝宗和宋光宗時候,官至禮部尚書。只是后來跟宋光宗尿不到一個壺里,總想著辭職。宋光宗又不準(zhǔn),最終老死在任上。
明末清初,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祿三兄弟,可謂是一門忠烈!
其中老大尤世功在沈陽和清兵作戰(zhàn)時候,城破被殺。
老二尤世威先是跟清兵打的有聲有色,后來調(diào)往西安,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打敗,城破后身亡。
老三尤世祿也是在榆林保衛(wèi)戰(zhàn)中,城破失敗后,被李自成部隊殺死。
一家三兄弟為了大明朝捐軀,卻依然擋不住歷史的洪流??!
尤姓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
******
許姓
許姓來源也比較多。
一是姬姓。
相傳顓頊帝的后裔被封在昆吾,昆吾氏后裔中有個叫許由的,是許姓得姓始祖。
二是姜姓。
神農(nóng)氏后裔在西周時期,被封在許地,開山鼻祖是許文叔,被認(rèn)為許氏正宗。
得姓始祖許由,相傳堯帝要傳位于他,許由堅決不接受。再后來又讓他管理一些方國,許由還是不干,估計這個說法有點貼金的嫌疑。
據(jù)說堯帝找他商量傳位的時候,老許跑穎水邊洗耳朵,裝聽不到。
那么,現(xiàn)在用的洗耳恭聽,跟最早的出處意思可就大相徑庭了。
許姓也是妥妥的大姓,人口達(dá)到了九百萬左右。
許家最早的名人是許行,職業(yè)是兼職農(nóng)民,思想家。
許行主張君民同耕,市賈不二。
意思就是不管是國君還是農(nóng)民,都得自己種地,自給自足。
哎呀,看到這里,不由得佩服老許這思想真是太超前了。要是真能實現(xiàn)這個想法,估計那些咧著大嘴在電視或者視頻里嘰哩哇啦的所謂專家,早就沒氣力在那胡說八道了。
不過這想法好是好,問題他不現(xiàn)實呀!你讓當(dāng)官的自己種地自己吃飯,那誰還當(dāng)官呀!
再就是市賈不二,意思所有東西全部明碼標(biāo)價,以物易物,不存在哄抬物價缺斤短兩的事。
這玩意也不好做到,主要是買的想少掏點,賣的想多賺點,不容易調(diào)和。
不過后來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及打土豪分田地,最初的靈感應(yīng)該是從老許這來的。
漢元帝劉奭,就是前文說過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而后悔死的那個,他媽就是著名的許平君。
經(jīng)歷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古書保存下來少之又少。而那時候雖然剛由晁錯手書,伏生口述整理出來一些,但是對于文字的讀音和意思,偏差比較大。也正是基于此,由許慎任總編輯的《說文解字》誕生了。
說文解字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其對于文字的使用,具有指導(dǎo)性作用。不過就這也沒擋住很多詞和字,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了本來意思。
不得不承認(rèn),許家人就是有敢為人先的基因。
許行的想法夠超前,他的后代許劭也不肯落后。
許劭是三國時期的河南平輿人,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家就干了咱們前些年才開始做的事。
以前電視沒普及時候,什么日報周報月刊比較流行。而這么干的老祖,就是許劭。
他在家閑著沒事干,每個月定期推出一篇文章,對某人評頭論足。但凡是經(jīng)過他點評的,大多都出了名,當(dāng)然也有臭名遠(yuǎn)揚的。汝南人把許劭辦的這個節(jié)目,叫月旦評。
樊子昭、虞永賢、和洽、李淑才、郭子喻、楊孝祖等本來就是籍籍無名的鄉(xiāng)村小民。可是許劭說這些人能成功,后來果然都成為名動一時的大賢。
人的名樹的影,就像焦點訪談或者三一五那樣,想成功的,無不爭著搶著來找許劭看相,甚至不惜重金買個點評。從這點來看,比前幾年某些人花重金跟那個巴菲特吃頓飯,可是劃算多了。因為和那個老頭吃頓午飯,你發(fā)不發(fā)財先擱一邊,人家先賺個盆滿缽滿再說。
傳說曹操還是混混時候,就跑來請許劭點評。被纏的沒辦法的許劭,說出來十個字:‘’治世之能臣,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