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根系(中杯)
第150章 根系(中杯)
大概在半年前,江淼在整理實驗田的時候,發現三個新品種大豆有一種“返祖”的表現。
在很多人印象中,大豆、水稻、玉米、小麥、小米之類的農作物,往往都是種一次,經過收割之后,下一年就要重新種植。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目前人類培育出來的絕大部分草本農作物,無論是豆科,還是禾本科,或者是十字花科,它們之所以表現出一年,或者是一季生,那是因為人類的育種導致的,而不是它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南方種過水稻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水稻收割之后,如果不破壞其根系,加上合理的養護,是可以煥發第二春的。
也就是說,目前人類所培育出來的草本農作物,它們的祖先很大一部分是多年生草本。
而大豆的祖先之中,同樣有多年生的類型存在。
其實現在南方地區的一部分野生大豆品種,仍然保留著多年生的生長特性。
而江淼用于培育新品種的母本之中,就有幾個野生大豆品種,雖然經過雜交和基因誘導變異之后,這些野生大豆的基因在新品種大豆之中,只占據八分之一的遺傳基因。
但是由于誘導突變出來的三個新品種,都出現了儲水根塊這個性質,這導致隱藏在新品種大豆基因之中的多年生基因群被激活。
在實驗田之中,這些大豆在收割之后,經過半個月左右,就重新生根發芽起來,只要肥料光熱足夠,它們很快又會開花結果。
而且由于根系已經存在,并且發育相對成熟,本身豆科就天賦異稟,擁有固氮根瘤,經過一個季度的生長,形成的大量含氮根瘤,為下一次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有機氮。
同時新品種大豆的另一個特性—儲水根塊,又給大豆二次生長提供了大量的水分、維生素,一小部分糖分和氨基酸。
其實這些新品種大豆的根塊,有點類似于豆科的另一個分支:甘葛。
雖然比起甘葛的葛根,仙豆系列的大豆根塊淀粉含量不高,水含量高達83%,淀粉含量在3%左右,剩下的12.8%是纖維素,0.7%是果糖,0.5%是其他成分。
由此可見,仙豆的根塊類似于根塊家族的水果—雪蓮果。
當然,仙豆根塊是不能當水果吃,或者當菜吃的,因為這東西里面含有不在少數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大豆凝集素,如果沒有完全做熟,吃了會中毒。
有了根塊的仙豆,直接被激發了隱藏在基因之中的多年生特性。
只要補充一定量的磷鉀肥和微量元素,加上噴灑一遍植物生長激素、一遍葉面肥,二茬仙豆生長周期會比第一茬縮短很多。
大概是第12~15天發芽,第28~30天開花,第33∽35天開始結莢,第50~55天花期結束,第65~68天第一批豆莢開始成熟,第85~90天,全部豆莢成熟,可以進行收割。
第二茬的仙豆畝產,在實驗田中的測產,和第一茬沒有太大的區別。
雖然生長周期短了十幾天,但是第二茬有先天優勢。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在漠南地區仍然不能進行二茬生長。
畢竟哲里木市一年多無霜期只有140∽160天,掐頭去尾之后,根本無法保證兩季大豆的生長。
真正讓江淼驚喜的事情,是仙豆系列表現出來的耐寒特性,他在實驗室內模擬了漠南的氣候,發現仙豆的根系可以安全度過漠南的冬天,然后在第二年的三月份開始快速抽筍,其幼苗階段可以耐受零下10攝氏度,只要白天溫度高于零度,它們就會開始瘋狂萌芽。
從三月中旬開始生長,90天后,可以收割,時間差不多就是六月中旬。
收割后,七月初開始二次生長開始,十月初豆莢全部成熟,考慮到要增加養分積累,因此拖延到十月底進行收割,收割完成之后,剛好來到十一月初。
而漠南的十一月初,氣溫普遍在零下,這就會抑制仙豆的地下根系再次發芽,讓其保留在大量養分和水分度過冬天。
這就可以實現一年收割兩茬大豆,而且使用這種方式,不用一年播種一次,也不需要澆水了。
仙豆系列只有采用種子播種時,才需要在萌芽前期進行人工補水,提升其發芽率和生長速度。
江淼的實驗田之中,那一片第一批種植的仙豆大豆,今年三月份已經完成了第三茬收割,產量不僅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0%左右。
特別是模擬一部分沙地環境的實驗田,第三茬大豆增產了17%左右。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于根系向周圍的沙土層不斷擴張。
在紅壤黏土質農田、水稻黏土質農田之中,是不利于大豆根系快速擴張和深入地下的。
而在沙土農田之中,仙豆系列表現出極其瘋狂的一面。
它們第一茬的主根系集中在0∽30厘米的深度,一小部分毛細根可以達到110厘米的深度。
到了第二茬,它們的主根系擴展到50∽60厘米的深度,毛細根延伸到的150∽170厘米的深度。
而到了第三茬,主根系進一步延伸到100厘米左右的深度,毛細根延伸到270厘米深度。
與此同時,它們的根塊重量和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從第一茬的10∽15顆,3∽5公斤;到第二茬的20∽30顆,6∽10公斤;到第三茬的40∽60顆,12∽20公斤。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