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漸變(中杯)
emsp;張凡解釋起來:“我去紅草鎮那邊的大豆田看過,海陸豐公司在那邊有嘗試混種。”
“哦?說說看。”張大山頓時來了興趣。
“就是割了一茬大豆后,表面翻地十幾公分,然后種上玉米、高粱,我去那邊走親戚的時候,仔細聽那邊的農民和農技員說過。”
張大山沉思片刻,便拍了拍摩托車后排座位:“小凡,我們再去一趟紅草那邊看看,聽你說,我還是不放心,其他人有想一起過去看看的嗎?”
“我也去。”老黃扔下煙頭踩了踩。
“老黃,我坐你車,一起去見識見識。”另一個農民眼疾手快,迅速翻上老黃的摩托車后座,笑呵呵地拍了拍老黃的肩膀:“別磨磨蹭蹭,早去早回。”
“走起!”
兩摩托車沿著鄉道七彎八拐了半個多小時,就來到了紅草鎮北部的一大片大豆田路邊。
張凡帶路找到了他老舅。
然后他們在張凡老舅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大片實驗田附近。
這是一片大豆玉米混種田。
玉米生長得非常好,高度差不多有兩米左右,而盤踞在玉米根部的大豆藤,則生長得比較矮小,只有八十公分左右,而且還沒有開花。
“這玉米種了兩個月?”
“是的,六月初種的現在差不多兩個月了,再過一個月就可以收割了。”張凡老舅一邊說,一邊給幾人派煙。
老黃接過煙:“三個月就收?”
“這是做飼料的玉米。”
“也是海陸豐公司來收購?”張大山非常關心如何出售。
“嗯,就是海陸豐公司過來收。”
沒有種過飼用玉米的老黃點燃了煙,吸了一口:“呼…價錢怎么算?”
“連桿子一起算,一噸240塊錢。”
“這么便宜?”
“就這個價,而且你們別自己隨便種,要做飼料的玉米得有人來收,如果你們要種,最好去找海陸豐公司在公平鎮的奶牛養殖場,他們才大量收購玉米。”
張大山比較關心成本和收益:“老哥,這一畝種起來的成本是多少?大概能收多少?”
“一畝地,種子差不多80塊錢,翻地150塊錢,播種是我自己來,兩個月的肥料用了210塊錢,估計還要再用多50塊錢的肥料,農藥40塊錢,給海陸豐公司收購,不用收割費。”
“這樣算下來,差不多就是一畝530塊錢?”張大山喃喃自語著。
“收益的話,我聽海陸豐公司的農技員說過,這個品種的玉米做青貯,一畝差不多有四五噸。”
張大山一下就計算出來一個大概:“960~1200塊錢?毛利一半左右?”
“對了,老舅,玉米割了,那下面的大豆怎么處理?難道要等大豆成熟?”張凡好奇地問道。
“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等多一個月,收豆子;一個是一起賣給海陸豐公司做飼料。”
“價格呢?”
“田頭價600一噸,差不多可以割3噸左右。”
張大山非常驚訝:“這?為什么比玉米高了這么多?”
“因為大豆豆子和豆藤比較值錢,要不是因為摻雜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玉米桿子,單純的大豆藤和豆子,一噸可以達到800左右。”張凡老舅彈了彈煙灰,隨即補充道:
“大豆和玉米一起割,可以收純玉米青料3噸,混有玉米桿的大豆青料也是3噸左右,一畝差不多可以賣個2520塊錢,賺1800塊錢。”
張大山盤算著:“這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三個月一收,一年可以收四次了。”
張凡老舅搖搖頭:“農技員說了,不能這樣種,地會受不了的。”
“老舅,海陸豐公司的農技員是怎么建議的?一塊地一年要怎么種?”
張凡老舅從兜里的塑料袋中,取出一份皺巴巴的技術指導手冊:“他們說,咱們嶺南地區一年到頭都可以生長,但必須合理安排,比如從三月份開始純種大豆,到六月中旬收割大豆;六月底混種玉米,到九月底收割玉米和大豆作為飼料;十月初混種華糯一號小麥,冬天氣溫低,加上小麥遮掩了一部分光照,小麥和大豆會到第二年的二月中旬成熟,可以一起收割。”
老黃撓了撓頭:“種小麥?我們村近幾年確實有推廣冬天種小麥,不過畝產就三百多斤,收益太低了。”
“所以才要混播呀!”
張大山接過那一份農業技術指導手冊,仔細翻看著,然后他看到一起收割小麥的那一頁,眉頭一皺:“老林,小麥和大豆一起收割,到時候豈不是混在一起?”
“不會,農技員說海陸豐公司有幾臺收割機是可以分離大豆和小麥的,就算混在一起,也可以過篩。”
老黃聽得驚疑不定:“這樣高強度種植,土地真的沒有問題嗎?”
“好像不會,聽說是這個大豆的功勞,只要三年后,讓大豆爛在地里,每年加上一些發酵的有機肥,就可以保證農田的養分。”
其實他們杞人憂天了。
不同于其他農作物,仙豆大豆不僅僅會通過根瘤增加土壤的氮含量,還會瘋狂吸收化肥之中的磷鉀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