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第310章 兩個方案的殲10!(為盟主【死
第310章 兩個方案的殲10?。槊酥鳌舅琅荦執椎摹考痈?5)
一般而言,工科背景的人即便擅長數學,往往也是體現在應用層面,很少有人同時還擅長研究數學。
實際上,楊韋本人的數學功底就相當不錯,但是真正涉及到數值計算領域的尖端課題時,還是需要一些專家的輔助。
“談不上什么研究吧……”
常浩南擦了擦額頭上因為剛剛連續講了幾大段話而微微冒出的細汗:
“我做的研究過程中有很多部分涉及到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的求解,但是目前又沒有非常好用的工具,所以我就試著看看能不能自己開發一個出來?!?br />
“真要說起來的話,因為里面有不少假設和經驗總結的部分,正經數學界目前還是不太承認我們這類研究屬于數學的……”
“……”
楊韋一時語塞。
看著面前一臉誠懇,比自己年輕十幾歲的年輕人,心里頓時涌起一種“遇到對手了”的想法。
而另外幾個人則神情復雜地看了看常浩南,又看了看旁邊的自家副總師。
后者當年畢竟也是初中畢業直接考大學,結果沒考好才只上了鎬京工業大學……
“咳……不提這個,先繼續講一下你對MG模型的修正和求解方法吧,還有總體方案的思路。”
常浩南點了點頭,把PPT翻到了又往下一頁。
“經過我修改的新模型和原來的MG模型在推導過程上區別不大,只需要把通過壓氣機的壓升系數修改一下即可,最大的區別在于這里。”
常浩南伸手指向壓氣機后面一個中間打著叉的方框。
在意識到自己的美術水平確實難以拯救之后,常浩南也就放棄了在作圖精細化上下功夫,轉而更多采用示意圖。
主打一個揚長避短。
“這是一個我暫時稱為緊連控制閥,也就是CCV的組件,我們假設壓氣機出口與CCV之間不存在氣體質量的儲存,因此可以在壓氣機出口制造一個純壓降,用于模擬我們的主控穩定性控制策略對于整個發動機工作狀態所產生的影響。”
說到這里,常浩南在下面逐個步驟地放出了經過改良后的MG方程推導過程。
……
Ψ'=W/H/4B^2Φ/W-1/WΦtΨH/lc
J'=J1-Φ/W-1^2-J/4-1/γ^2·4WΦ/3Hρ
……
“在這個公式里面,當J=1時,可以表示純旋轉失速,并且沒有向喘振演變風險的工況,而J=0時,則為純喘振,也就是我們最需要避免發生的工況……”
很明顯,楊韋全程跟上了常浩南的思路,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
盡管飛行器設計和航空發動機設計屬于不同的兩個分支學科,但對于他這樣的頂尖大佬來說,通曉其中一個領域之后,對另一個自然也會多少有所了解。
并且,第三代戰斗機,尤其是某些三代半戰斗機的機動性呈現出飛躍式進步,推進系統需要承受比以往大的多的飛行攻角和側滑角,面對的進氣畸變問題相比于第二代戰斗機要嚴重得多,這對于飛機和發動機的設計匹配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飛機設計師也要懂發動機,已經成為了無可逆轉的趨勢。
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楊韋自然對這種變化早有準備。
停筆之后,他又低頭沉思了幾秒,然后才抬起頭來:
“這里有一個問題,因為要考慮到旋轉失速的問題,那么即便在一定的工況下,也不能設定壓氣機轉速為常數,進而壓氣機轉子中心半徑處的切向速度也不再為常數,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
常浩南看了看對方指出問題的部分:
“重新訂立一個無量綱常數ξ=Ud·T/R,這樣就可以通過很簡單的計算得到壓氣機進口和出口通道的無量綱常數……”
一開始,其它人還能跟上這二位的思路,到后面就只能挑一些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聽了。
確認在氣動穩定性模型這方面沒有問題之后,常浩南順勢進入了下一個部分:
“在完成對于發動機的建模之后,就可以通過實驗數據確定相關參數,從而擬合出一個最大程度上貼近實際狀況的發動機工作曲線,從而對發動機失穩現象進行準確的預測?!?br />
“原來如此……”
“理論部分解決掉之后,剩下的問題,就要具體到工程實踐上面了?!?br />
常浩南關掉了已經放到最后一頁的PPT開始了最終的總結。
這年月還沒幾個能搜圖片的網站,他也找不到殲10用的目標發動機AL31FN的照片,至于渦扇10那更是連圖紙都沒完全畫出來呢,實在沒什么好往上放的:
“比如在進氣道內部,檢測壓氣機失穩初始擾動,目前初步規劃是采用諧波傅里葉系數法和行波能法,至于它們的具體效果哪個更好,那就只有到時候測試過才知道了?!?br />
“另外,主動穩定性控制,最后落實到控制這一步,還需要在發動機上進行修改,把之前建模過程中提到的緊連控制閥設計出來,并且加入到壓氣機的后面,在比較理想的狀況下,這一套系統可以做到使壓氣機失穩狀態最多表現為旋轉失速,而不至于發展到喘振,甚至可以通過CCV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