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要不讓法國人當個小白鼠?
第793章 要不……讓法國人當個小白鼠?
由于殲11WS驗證機的存在,即便是潛伏在北陵機場附近的臥草黨,也很難憑肉眼看出這架1121號原型機是一個全新的型號。
因此,整個試飛流程的安排都是比較低調的。
趕在晚上的慶功宴之前,常浩南帶領著現場的渦扇10保障技術團隊,把記錄著航發(fā)工作情況的儲存器給拆了回去。
很快,相關數據就被整理到了早已設計好的軟件程序里面。
“看一下環(huán)形機匣外側形變傳感器的數據。”
常浩南站在操作員身后,雙眼緊盯著電腦屏幕,開口要求道。
每次試飛,所產生的數據都是海量的,不可能對每一項都進行細致分析。
就比如發(fā)動機的基本工作狀態(tài),在之前的臺架測試以及裝機測試環(huán)節(jié)都已經通過了驗證,那么只要數據處在正常范圍內而沒有報警,就不必再次進行深度分析。
而渦扇10被安裝在殲11B上面之后,常浩南所主要關注的,是飛行過程中的振動,以及發(fā)動機本身的強度——
為了適配這個經過升級之后的機體,發(fā)動機的固定方式和支撐位置都出現了變化。
按照計算,以及蘇27SM此前對AL31F的測試,這些修改應該不會影響到正常工作。
但具體適應程度如何,還是得看數據才能知道。
很快,幾個關鍵點位的形變情況曲線就出現在了電腦屏幕上。
“應該……比預計的情況還要好不少?”
站在操作員另一邊的的劉永全半彎著腰,幾乎把臉湊到了屏幕前面。
畢竟振動曲線的形狀又細又密還存在波動,對于一個有點眼花的中年人來說確實不太友好。
“嗯……至少從振幅上看是這樣的。”
操作員點了點頭,回答道:
“位移最大值并沒有隨時間推移出現明顯變化,只有在中間飛滾轉的過程中波動稍微大了些,但還是只達到了……”
說到這里,他把數據曲線放大:
“達到了該G值對應容許形變量的23%。”
“嗯……看來之前的強度余量留的有點太多了。”
常浩南摸著下巴猶豫了道。
在航空領域,跟結構有關的東西,基本都不是越強越好。
包括飛機做靜力破壞試驗,也不是承受的力度越大越好。
而是在滿足設計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冗余。
因為這是最直接的減重手段。
“再對比一下不同位置的波形圖,看看有沒有共振風險。”
常浩南的語氣平淡,聽不出什么情緒。
這次耗費的時間比剛剛稍微長了點,畢竟對于這個時代的電腦(哪怕是超算)來說,要處理的數據量也著實不小。
好在最后的結果是沒有風險。
盡管后續(xù)還有更大過載的狀況需要測試,但常浩南還是微微松了口氣。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在機匣壁上面下點功夫?”
旁邊的劉永全也重新站直身子,對常浩南問道:
“比如換用更薄的外殼,然后上加強筋維持強度,這樣至少能減掉個百十公斤重量,之前做設計方案的時候,我印象里就有小組做過這方面的研究。”
“這個暫時不急。”
常浩南擺了擺手:
“先不說我們對機匣薄壁結構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就算設計出來了,那種菱形格加強筋也需要在鑄造之后對機匣做大面積精銑,咱們手頭沒有這么大體量的銑床,也沒有相關銑削加工工藝,貿然上新技術,可能會影響渦扇10的量產進度。”
在這條時間線上,華夏并沒有購買那124架蘇300MKK/MKK2,因此在短期內對于國產三代機的需求量很大。
再加上渦扇10又是航空動力集團成立之后第一個進入量產的重點型號。
所以,在發(fā)動機本身性能就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目前最高優(yōu)先級的工作還是趕緊投產。
甭管集團年報寫的多好看,都不如把裝著渦扇10的殲11B和殲10A盡早交付給部隊更有說服力。
還是那句話,上級在做出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也是要面對壓力的。
而作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航空動力集團需要盡快給上級反饋信心,以證明他們的決定沒錯。
“不過。”
稍作停頓之后,常浩南又話鋒一轉:
“這方面的研究倒是可以給一些撥款繼續(xù)進行下去,等我們真正發(fā)展第四代航發(fā)的時候,肯定能用得上。”
常浩南一邊說著一邊舒展了一下筋骨。
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腦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
之前設計渦扇10的時候,有很多新技術都是在渦扇9上面進行的驗證。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