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評院士還能服從調劑?
第1104章 評院士還能服從調劑?
當然,徐迪匡也就是隨口自嘲一番。
工程院2003年增選名額只有70個,而初步通過第一輪評審的候選人就有170位。
發不出去,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不過,要想發給特定的人,可能確實需要一些操作。
“徐院長,您說……”
在一段令人感到有些壓抑的沉默過后,還是杜琬祥首先開了口。
只是語氣中帶著明顯的猶豫:
“有沒有可能跟科學院那邊協調一下,讓常教授不用非得二選一?”
“嗯?!”
這個思路,確實有些異想天開。
原本靠在椅背上的徐迪匡瞬間就坐直了身子,雙眼直直地盯著杜琬祥:
“怎么可……”
然而,還沒等他把下意識說出口的回答說完,聲音便戛然而止。
緊接著,便改口成了:
“讓我想想……”
徐迪匡重新恢復了剛才的姿勢,出神地望著天花板,一只手還在椅子扶手上有節奏地敲擊著。
雖然沒有馬上給出回答,但看態度顯然已經有所松動。
而同樣看出這一點的杜琬祥當即趁熱打鐵:
“其實我特地查過,上級的規定是,已經有兩院之一院士稱號的,原則上不再參與另一個機構的評選,但常教授是在同一年同時參選,并不在這項規定的限制范圍內……”
這一點,其實也是朱霖育最開始的想法——
鉆個規定上的空子,以集團名義把常浩南送進工程院。
二人倒算是不謀而合了。
不過,徐迪匡卻直接一抬手,打斷了對方的話:
“老杜,上級規定的本意是想要讓我們兩邊體現出足夠的區分度……你說的情況我當然知道,但明顯屬于規定中的漏洞……”
作為院長,他的想法要比杜琬祥和朱霖育都周密很多——
上級并不蠢。
玩文字游戲卡bug,就算這次能成功,長遠來看也不會是什么好事情。
但剛才這一番建議,確實也對徐迪匡有所啟發。
因此,稍作停頓之后,他又話鋒一轉:
“倒不是說漏洞不可以利用,但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要素,我們至少需要一些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做基礎,才能給上級單位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個好說?!?br />
杜琬祥聞言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和常教授……算是有一些間接的工作聯系,對于他在工程領域展現的能力和做出的貢獻心里有數,可以發動院里面的同志寫一封聯名建議信,把情況和上級說明一下……”
實際上,兩個人之間并沒有見過面。
但杜琬祥作為激光工程領域的專家,對于常浩南在過去兩年中研究的超短激光加工技術了解頗多,甚至還通過工程物理研究院和863計劃給予過一些資源方面的支持。
自然了解后者的工作能力。
不過,他還是理解錯了徐迪匡的意思。
“不是聯名信的問題……”
后者趕緊擺了擺手:
“在理論和工程領域都有作為的研究人員很多……當然,常教授的能力在這些人當中肯定算是翹楚,但如果只從他個人角度來看,那一頂帽子和兩頂帽子其實沒什么區別,都足以體現他對于我國科技界的貢獻,所以,重點其實是我們,”
“我們?”
杜琬祥一時間有點沒聽懂。
“對,是我們需要他身兼兩邊的頭銜,而不是,或者至少不只是他自己需要?!?br />
徐迪匡為了表示強調,說到這里還特地敲了敲桌面:
“只有和上級解釋明白這件事,才有可能順理成章給常教授破這個例?!?br />
聽到這里,杜琬祥脫口而出:
“那不是跟工程院剛成立的時候情況差不多?”
作為工程院成立后不久就評選上的院士,他對于早年間的情況自然相當了解——
單獨設立華夏工程院的初衷,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能夠加入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理事會(CAETS),促進國內外工程學界的交流。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夏科學院的技術科學部就進行過多次申請。
只是由于并非獨立單位,因此始終沒有獲得接納。
最終在90年代初,按照國際慣例,華夏單獨成立了面向工程技術界的華夏工程院。
不過,跟直接把科學院社會科學部拆分出來成立的社科院不同,工程院并不是原技術科學部的底子,而是完全另起爐灶。
為了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