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揚州王言,問諸君好
第1031章 揚州王言,問諸君好
江風獵獵,吹的人精神。
大船行于運河之上,王言在甲板上,坐著小馬扎。
在他身邊,是隨他一同迎著寒潮北上京城的王棟梁,還有兩個強壯的隨從。一來干雜活,二來當保鏢。王棟梁畢竟還小,不成氣候。總不能有什么事,都要他親自出手,那未免太沒有逼格。
四人圍著一個架起來的的小火爐,弄著加了不少東西的罐罐茶,一邊吃著為小火爐烤的焦香的白面大餅、肉干。既暖和,又飽腹,還能看著運河邊的各種景象,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楊廣修大運河,確實是功在千秋。王言走陸路要晃悠半個月,走水路不過三五天。而且相對而言,水路比陸路更加的安全。小山賊弄個山頭,三五個人就可以攔路搶劫,水上就不成,都是一船人,去的少了不夠用,去的多了,后果很嚴重。
畢竟漕運是命脈,供應(yīng)汴京這個人口百萬的超級大城市的運轉(zhuǎn),出了岔子那可真是通天的大事,就如前文所說那般,挑動著大宋君臣的敏感神經(jīng)。
而且水運相對來說要更加的平穩(wěn),不像陸路那樣,還要經(jīng)受許多顛簸。主要也是現(xiàn)在氣候不對,若不然王言還是很有心情一路晃悠的,這是正經(jīng)的古代旅游,雖然都不怎么好,但總是別于現(xiàn)代的感覺。
現(xiàn)在是十月下,通過州試的士子,要在十一月趕到京城,到禮部進行登記。之后的一段時間,是禮部對士子進行各種的驗證。
比如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類似揚州、江寧府這等地方的州試競爭太過激烈,所以難免有人動些腦筋,想要在好的地方學習,再把戶籍運作到那些相對來說差很多的州,以此憑借著更扎實的功底,搶奪原本州的士子的州試名額。基本跟一千年后的,一些從這個省跑到那個省的高考移民差不多。
這種情況當然要杜絕,所以禮部要進行查驗。到了查驗的這個部分,又好像是現(xiàn)代的政審,要做好應(yīng)試考生的背景調(diào)查。
如此一直到過了上元節(jié)以后,便會由禮部舉行省試,經(jīng)過一個來月的閱卷打分的時間,決出二百來個進士。而后到了三月,通過省試的二百多人再參加殿試,決出最終的名次。再等上個五七八天,新科進士便會受到皇帝接見,同時也會得到接下來的任命。
歐陽修以前說的準備,就是在中了進士以后的五七八天之內(nèi),歐陽修可以找朝中的朋友說話,甚至可以給趙禎直接上書。這么點兒小事兒,歐陽修但凡打個招呼,趙禎都是不會拒絕的。
只不過王言最想去邊疆任職,這是不可能的事,其他地方就無所謂了,所以在動身之前去拜會歐陽修的時候,王言就拒絕了好老師的幫助,他是真的去哪里都可以。
出發(fā)前,王言真做了許多事。
同華蘭開始走起了結(jié)婚的程序,經(jīng)過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大體相當于從見父母,再到訂婚給彩禮。就剩下定日子結(jié)婚,要等到王言科考以后回來完婚。
又得了盛纮與歐陽修的囑咐,而且還拿到了歐陽修的帖子,或者說是名刺,都是一個玩意兒。相當于歐陽修的名片,是用了印的,拿著帖子,旁人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可以見到歐陽修在京城中的朋友們。
這是歐陽修主動給的,讓王言去見見他的朋友們。給王言拓展一下人脈,跟一眾大佬建立一些聯(lián)系,這些資源才是歐陽修這個老師最大的作用。當然另外一方面,也不無顯擺顯擺愛徒的意思。
在這一點上,歐陽修十分相信王言的發(fā)揮,肯定給他長臉。
到了他這個份上,能比較的也就是弟子了,誰的弟子牛逼,那就是誰牛逼。王言怎么樣自然是不需要多說,只要不行差踏錯,未來是必要為相的人物。再者不論是學問傳承,亦或是對家中子侄的關(guān)照,歐陽修通過半年多的接觸,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何況王言還已經(jīng)立道,自成一派。只待不斷的完善理論,便是一派大佬,名留青史。歐陽修可是不信,誰家弟子能有王言出色,真是長臉的很。
而有關(guān)于自成一派,王言其實已經(jīng)開始了行動。
在他跟歐陽修闡述了他的一些理論以后,那時候州試成績出爐,邀他參加的聚會很多。這一次王言沒有拒絕,來者不拒,一天要參與兩場,不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只要邀請他過去,那他就必定會去。
不同于以往慣例的商業(yè)互吹、雪月風花,這一次王言直接開始自我推銷了。每一場宴會,必有人要提及他當日于考場外說的四句話,那么他就順勢的引出歐陽修的提問,由此開始說起他的回答。必要將他的理論、主張說出來,吸引一些擁躉,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當然因為他年輕,以及沒有完善理論,士子們都是以一種審視的眼光來看他提出的主張,而不是以對學問的追求,這其中的差距可就大了。
這也是為什么,一種新的學說,發(fā)展的總很緩慢。因為最先要爭取的,就是同齡人的認同乃至追隨。想要征服上層階級的領(lǐng)導(dǎo)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大佬包袱太重,絕大多數(shù)都會仗著年歲、資歷來否定旁人,甚至動手打壓。何況這還是道統(tǒng)之爭,是真的你死我活。
另外一方面,肯定也是因為沒有人提出一種學說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完善了。往往一種學說,一家學派,都要先萌芽,再由傳承下去的人來發(fā)揚光大,不斷的完善理論基礎(chǔ)。
就好像儒家傳承至今,就是因為領(lǐng)頭的大佬,不斷的吸收別家精粹,積極向統(tǒng)治者靠攏,這才有了儒家的昌盛。
但到了王言這里又不一樣,他的學說在提出來的時候,就是完整的。只不過是沒有完整展示出來,留足了以后的空間。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來的學說是具有先進性的,但凡聽進去一些,回去沒事兒自己想一想,都得琢磨琢磨,王言說的對啊~
他們會自覺的幫助王言擴散學說,給王言提高影響力。
不僅僅如此,王言已經(jīng)開始著手書寫自己的學問心得,沒事兒就放一本出去,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