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未來旱災的準備
說道:“嗯,那你們合作,將整體預算及時間給定下來,盡快將船塢建起來。”
“好的。”鄭玉華答應后,又問:“楊生,這個船塢的費用也是比較高的,資金這一塊?還是需要去找銀行的。”
“這個我知道。”楊文東說道:“等港府那邊發了執照后,我就會去找匯豐的桑德士聊聊,順便連去日本購買新船,也一起談談。”
“多謝楊生了。”鄭玉華笑說道。
楊文東又說:“另外還有一件事,香港缺水的事情,你也應該知道的吧?”
“知道。”鄭玉華自然也清楚,如今整個香港,都已經受到影響了。
哪怕是住在豪宅內,都會動不動被停水,可能也就只有超級有錢的,才不會受直接影響。
楊文東又說道:“本來我們對未來船只購買的計劃,是準備新船舊船都買。
新船用于航運公司本身的業務,舊船用于長興實業的產品出海,但我想,再多購買一些舊船只,做近海生意。”
“近海生意?”鄭玉華也是聰明人,聯想到剛剛說的旱災,便問道:“楊生是想著去內地買水,然后運回香港?”
“對。”楊文東點點頭。
大規模運水的最佳模式,自然就是開運河,可這個時間太長了,在原先歷史上,1965年東江水才算徹底引入香港,加上香港內部大規模建淡水儲備,才解決了困擾香港數十年的缺水問題。
而在65年之前,香港數百萬人以及大量工業、商業、建筑業用水,都處在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甚至普通人三天才能平均獲得一升水,只夠勉強喝水。
工業影響更是嚴重,1963年,香港工業出口罕見的出現了下跌,長興實業作為香港最大的工業集團,幾年后的規模只會更大,受到的影響只會更嚴重。
無論是出于自己的利益,還是香港數百萬華人的生存困難問題,他都需要早一點布局這次災難,早做準備,雖說干不贏天災,但至少能將損失降到最低,也讓百萬普通人能夠舒適一點。
鄭玉華想了想說道:“楊生,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上來看,運水的人越多越好。
可從公司角度來出發,我們誰也不知道這干旱還會不會持續下去,說不定來了一場大臺風,粵東那邊有水了,那運水的船,也就沒生意了。”
“真要是這樣,我倒更開心了。”楊文東笑說道:“大不了舊船就再去做附近的正常航運生意就行了。
你也說了舊船的一個最大成本就是維護與維修,我們馬上就有船塢了,這一塊省掉,不可能虧的。”
就是現在,因為香港缺水,港府便委托香港的部分貨輪去內地深處買水,運回香港。
這也算是個生意,港府出錢買單,不過對于楊文東來說,以后賺錢的方法太多了,如果只是為了賺錢,根本沒必要參與這個。
之所以現在布局,是因為等到了旱災非常嚴重的時候,船只就遠遠不夠了。
這個年代,航運能夠賺大錢就是因為船只緊張,現在港府需要幾艘,那還好說,但再過一年旱災嚴重,就會突然需要幾十艘,哪來那么多空船?
且資本家最會做的就是趁機漲價,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平民。
鄭玉華想了想說道:“好,那我可以購買一些非常舊的船,買回來可以先運水,等旱災結束了,就做東南亞附近的生意,不去歐美那些太遠的地方。”
“行。”楊文東點點頭說道:“只要不出安全問題就行了,廢船也可以,挑一下好的,用幾年再送去拆廢鐵。”
廢船并非徹底不能用的船,而是從經濟層面上已經不劃算的船,或者在某些國家,因為到了法律規定的年限,不能再使用的船。
早年,拆舊船回收船用鋼鐵,也是香港的主要產業之一,這些船,可都是正常從歐美國家開過來報廢的。
香港的部分華人船王,早期也是從這些廢船里低價購買一些看起來還行的,然后跑近海生意賺錢,特別是50年代初。
“明白了,楊生。”鄭玉華也知曉了老板的意思,又提醒說道:“只是楊生,這樣的舊船,是沒辦法獲得銀行貸款的,雖說便宜,但這就必須我們自己出錢了。”
“嗯。”楊文東又問道:“那這種非常舊的船甚至廢船,什么價位?”
鄭玉華說道:“質量好一點的百萬港元,就跟我們之前美國買的一樣,那時候美國也是想拆了賣廢鐵的,但這種船不多。
差一點的,可能就幾十萬港元,很多歐美公司,在行情不好的時候甚至免費或者倒貼,也要處理掉舊船。”
“行,那就自己出錢吧。”楊文東點點頭說道:“我會從其他地方,調集資金的。”
這種價格,買個小幾十艘也就千萬港元,后面就算只做運水生意,也能分攤運營成本及燃油費。
特別是自己企業有優先權的話,也可以避免掉缺水造成的工業損失,如果什么都不管,聽之任之,那自己幾個在香港的產業,可能虧損都不止千萬。
鄭玉華又提醒說道:“楊生,雖然說廢船便宜,但也不是想買就能短期買的到的,這個東西就要看市場有多少這樣的船了。
如果我們需要的多,那恐怕還是得買類似順安號這樣的貨輪,價格就要貴不少的。”
“也沒關系,質量好一點的二手貨輪,也能用久一點。”楊文東自然也不會在意。
只要是輪船,能開的,到了67年就不可能虧本,甚至在那之前,他還會大量購置新輪舊輪,不然太對不起先知這個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