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
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
1917年2月14日。
巴士拉港。
自從巴格達鐵路全線貫通以后,這里就成為了東非和同盟國貿易的大動脈。
在巴士拉港,隨著鐵路延伸到這里,港口也經過了一輪新的改造,但即便是改造后的巴士拉港,顯然也不能滿足目前巴格達鐵路繁忙的業務。
大型起重機和吊橋,源源不斷的將船上的貨物搬運下來,同時數萬碼頭工人匯聚在這里,將散貨從船上卸下。
一些重要的物資,剛剛卸下船,就裝上火車,隨后沿著鐵路線直接北上,巴士拉港同時匯聚了大量汽車,和船只,分擔巴格達鐵路的壓力。
即便如此,依舊有大量貨物,只能暫時寄存在巴士拉的倉庫中,其中,不限于糧食,棉花,軍火等等戰備物資。
為了保障這條生命線的安全,奧斯曼帝國海軍,和東非海軍時刻在波斯灣地區巡航。
奧斯曼帝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防止英國人偷襲巴士拉港口,而東非海軍自然是打著為本國商船護航的名義在周邊活動。
而波斯灣的英國海軍只能無能狂怒,就像東非面對英吉利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那樣。
而波斯灣的英國海軍,或者殖民地,顯然沒有本土海軍的強大實力,挑釁東非印度洋艦隊,印度洋是東非海軍的主場。
不知道從何時起,在巴士拉港,一座龐大的建筑群拔地而起,這里看起來不像倉儲區域,也不像居民生活區,反而更像是一座軍事地帶。
卡爾看著巴士拉難民營,從卡車上跳了下來,迎面走來了一隊同盟國軍隊。
可以看出,他們身著奧斯曼帝國陸軍服飾,但是領頭的卻是一名德國軍官。
這名德國軍官,看到卡爾一行人的車隊后,高興的說道:“卡爾先生,我可是等你很久了?!?br />
卡爾相當熟稔的說道:“多爾長官,還是先別敘舊了,目前巴士拉難民營的情況如何?”
名為多爾的德國軍官說道:“目前巴士拉一共有三千多移民,他們大多數來自烏克蘭,其中全部都是青壯,同時女性占比高達四成……”
在巴士拉港,出現德國軍官并不稀奇,畢竟奧斯曼帝國也是同盟國的一員,而且有眾多德國教官在奧斯曼帝國,多爾就是其中一員,他向卡爾等東非人一一介紹著難民營里的人口情況。
東非“商人”卡爾說道:“我們會對他們進行體檢,并且根據我方標準評定價格?!?br />
多爾:“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我還是希望卡爾先生能夠手下留情,畢竟為了支撐這座難民營的日常運作,我們也是頂著巨大壓力的?!?br />
所謂難民營,其實就是一處銷贓窩點,畢竟歐洲人怎么也不可能把難民營設置到印度洋沿岸的奧斯曼帝國境內。
高聳的圍墻,鐵絲網,林立的哨塔,以及荷槍實彈的士兵,無不說明這處“難民營”其實更像一座集中營。
卡爾說道:“當然,只要你們不做手腳,那我們自然不會提高門檻。”
多爾保證道:“我們肯定不會摻假,畢竟在如今歐洲,人命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在盟國占領區內有的是難民,我們也是通過精挑細選后,才將他們運輸到巴士拉的。除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難民以外,其他身體素質絕對能滿足你們的需要?!?br />
卡爾說道:“合不合格,還是要通過我們醫療人員的檢測,畢竟這些難民來自交戰區,而自古以來,戰爭地區都可能發生疾病,我們顯然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
“我們干的也是小本買賣,畢竟有一個傳染源,說不定整船的貨物就有可能全毀了。”
聽到卡爾的說辭,多爾嘴角抽搐,內心腹誹到,什么小本買賣,從巴士拉集……難民營建立到今天,卡爾從他這里買走的難民都超過三萬了!
不過,多爾還是說道:“卡爾先生,你放心,如果真的有問題,在巴士拉就發生了,我們有完善的應對預案,你的擔心是多余的?!?br />
卡爾則說道:“多不多余,自然由我們的人員評判,相較于你們,我更愿意相信專業的醫療人員。”
隨后,卡爾手下的醫療人員開始對難民營的難民進行甄別,不過最終結果還是很讓人滿意的。
一名戴著口罩,穿著白大褂的醫療人員報告道:“老板,根據我們的檢測和統計,其中絕大部分人身體相當健康,只有十八人,有一些小問題。”
卡爾明面上的身份是一家勞務公司的老板,所以下面的人也是這樣稱呼他的。
卡爾問道:“什么小問題?”
下屬回答道:“其中有十三個人,身體有缺陷,還有三人有視力障礙,除此外還有兩名,可能水土不服,精神狀態不好。”
“身體缺陷的問題大么!”卡爾問道。
下屬說道:“應該沒有什么太大問題,根據我們的判斷,都是一些戰爭中留下的皮外傷?!?br />
“既然如此,除了那兩個水土不服的以外,其他人開始給他們分發合同,簽字,不識字的按手印?!?br />
烏克蘭地區屬于俄國的農業區,尤其是同盟國占領下的西烏克蘭,經濟不發達,文盲率自然也要高。
毫不客氣的說,能被送到巴士拉難民營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連名字都不會寫的俄國文盲。
隨后,在卡爾的安排下,一個個烏克蘭人,開始了在合同上簽下名字,或者在合同上按下手印。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