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章 征兵
第1437章 征兵
在達爾馬提亞王國一邊內部戒嚴,掃除境內民族破壞分子的時候,本區域的軍隊也在維也納的安排下,進入波斯尼亞州進行維穩。
波斯尼亞州是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人最集中的地區,而這為代表著該地區此時有可能成為高風險地區。
普洛切市。
相對于達爾馬提亞北方的首府扎達爾,普洛切這座新崛起的南方港口城市,才是如今達爾馬提亞地區混血德意志人真正的經濟中心。
這些年,普洛切在經濟領域超過了王國內的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等城市,經濟總量和產業規模,僅次于首府扎達爾市。
而之所以稱普洛切為混血德意志人的經濟中心,是因為在這座城市,混血德意志或者說德意志人完全占據主導優勢。
在達爾馬提亞王國的人口分布中,越往南德意志人占比越高,所以,普洛切這座最靠南的海岸城市,德意志人口比例接近百分之百。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原本達爾馬提亞地區的開發程度太低,人口太少。
在當地大量移民之前,達爾馬提亞王國作為奧匈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實際上并沒有太多存在感。
除了這里比較偏遠以外,還在于當地的地形條件較差,雖然優良港口雖然不少,但是地形以較難開發的山地為主。
這也是一戰前東非能夠鉆空子把移民播撒到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世一戰前,整個達爾馬提亞人口只有六十萬左右,就很能說明問題。
而大量德意志人的增加,對達爾馬提亞的開發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雖然在1926年,達爾馬提亞在奧匈帝國的經濟依舊排名相對落后,但是在人口總量上,兩百萬的人口數據已經不容忽視。
因為北方的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人口也才不過兩百六十多萬。
達爾馬提亞王國人口幾乎和斯洛伐克地區或者相當。
而且達爾馬提亞在奧匈帝國的劃分中,從一開始就帶有制衡目的,因為奧匈帝國是眾所周知的二元制國家,所以奧匈帝國整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也就是內萊塔尼亞部分,也可以稱為奧地利統治區域。
而另一部分自然就是匈牙利統治區域,也可以稱為外萊塔尼亞。
而在奧匈帝國成立之初達爾馬提亞和克羅地亞,兩地人口結構相似,且相互接壤,主要以克羅地亞人居多。
但是克羅地亞卻屬于外萊塔尼亞,而達爾馬提亞則屬于內萊塔尼亞,也就是分別以布達佩斯還有維也納為首,這種劃分顯然有壓制克羅地亞人的想法存在。
在東非的推波助瀾下,更是加速了達爾馬提亞和克羅地亞的裂隙,即便奧匈帝國解體,克羅地亞也不大可能像前世一樣接管達爾馬提亞。
整個普洛切的城市風貌和19世紀末的東非很像,帶有東西方結合特征的德意志人,可以說滿大街都是。
有不少東非企業在這座城市投資,東非資本也是普洛切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達爾馬提亞的地形以山地居多,但是正是因為如此,這里的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更何況這里兼具海運優勢,所以近些年來,達爾馬提亞的工業發展在整個奧匈帝國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快。
一戰后,東非對當地的投資重新續接,這里也成為了東非和奧匈帝國經濟領域合作的重點港口地區之一,僅次于北部的的里雅斯特港還有威尼斯港。
當然,除了普洛切等少數城市以外,達爾馬提亞的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達爾馬提亞非常適合經濟作物的種植,是奧匈帝國葡萄,橄欖,煙草和棉花等農產品的重要種植區域之一,唯一可惜的地方在于當地的平原面積較少。
而且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這也是近些年來,德意志人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洛切市征兵處。
征兵官赫爾正在征兵處向前來報到的預備役士兵們介紹道:“根據帝國的要求,整個達爾馬提亞王國這次要征兵大約兩萬人,我們普洛切市這次也在其中,按照人口和經濟水平等因素,至少要完成兩千的最低份額?!?br />
“不過,大家也不需要擔心,這次征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前往帝國各個區域,尤其是波斯尼亞等地,進行維穩,大概率不會遇到戰爭爆發。”
顯然,在一戰中,達爾馬提亞兵員的表現,贏得了奧匈帝國政府的信賴,除了英勇善戰以外,達爾馬提亞軍隊的忠心程度更值得維也納的重視。
具體表現是達爾馬提亞的士兵具有更好的服從性,且沒有其他奧匈帝國地區那么強烈的獨立意識。
而今,達爾馬提亞的常備部隊,已經被調往匈牙利平定叛亂,但是奧匈帝國還需要更多的達爾馬提亞士兵,進入那些比較敏感的地方,防止它們趁亂鬧事。
一位一戰后退役的老兵,弗萊德對赫爾說道:“赫爾少尉,如今匈牙利的戰爭形勢如何了,帝國是否需要更多的兵力,進入匈牙利平定叛亂?”
弗萊德參加過一戰,并且隨部隊在一戰期間,輾轉多個地區,甚至最后隨軍到奧斯曼帝國,參與和英國人的戰斗。
所以,他的軍事素養不需要多說,只不過戰爭結束后,隨著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弗萊德也不得不退役回鄉。
赫爾少尉很是客氣的說道:“布達佩斯地區的情況比較糟糕,不過匈牙利大部分地區,整體情況還在可控范圍之內?!?br />
“隨著,帝國軍隊的介入,我相信很快布達佩斯的叛亂就會被鎮壓下去。”
聽到這里,弗萊德反而有些惋惜的說道:“那真是太可惜了,我還想著有沒有機會參加匈牙利的戰爭呢!”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