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三日不封刀
紀千荷重傷,何千秋與賀若欽商議過后,命高世光、孟韶華攜十余精銳弟子趁夜護送紀千荷返回嵩山。
是夜,賀若欽遣精兵夜襲叛軍西大營,高世光等人遂從南門走脫。
而后,雒陽四門緊閉,堅守不出,彥知節連攻一月,不能克。
叛軍大營,中軍帳。
彥知節今日請來了赫連楚山、赫連乙山兄弟,好酒好肉招待著,言辭多有奉承之意。
只因其久攻雒陽不克,而赫連兄弟始終以騎兵不利攻城為由拒不出戰,這才有了今日這場。
酒過三巡,彥知節道明主旨,欲請北涼軍參與攻城。
聞言,赫連楚山飲酒不答,而赫連乙山卻道:“彥將軍,非是我等兄弟推脫。我北涼軍出兵十萬,半數皆是騎兵,攻城實在愛莫能助啊。”
彥知節面色一僵,旋即恢復如常,大笑道:“閣下自謙了,誰人不知北涼輕騎驍銳,上馬能戰,下馬亦能戰。”
說罷,見赫連兄弟不接話茬,彥知節眼珠一轉,又道:“北涼起大軍援我,我自不會教北涼白白來一趟。雒陽富庶甲于天下,破城之后,城中財物貴軍自取之,如何?”
聞言,赫連楚山飲酒的動作一頓,看了赫連乙山一眼。
赫連乙山會意,緩緩放下酒杯,身體前傾,沉聲道:“此言當真?彥將軍做得了主?”
“此正是我主之意!”彥知節頷首道:“我主已抵鄴城,只等攻克雒陽便行稱制,自然少不了貴軍的好處!”
赫連乙山看向兄長,后者亦緩緩放下酒杯,開口道:“雒陽城堅,強攻必然傷亡不小,些許財物只恐難撫勇士之心。”
“尊駕有何要求盡可提出,彥某能做主的絕不推諉!”
“城破之日,城中人丁財物皆由我軍先取,三日不封刀!”
聞言,彥知節臉色一變,沉默半晌方才重重點頭,道:“城破之日,貴軍先行入城,三日后我軍接管城池!”
說著,他起身走到赫連楚山身前舉起了手掌。
赫連楚山看了他一眼,嘴角一揚,起身與其擊掌盟誓,旋即大笑出聲。
天佑二十八年,六月初十。
經過半月的準備,彥知節再度發起雒陽之戰。
是日,戰鼓隆隆,陰云蔽日。
數十萬大軍四面圍攻,賀若欽坐鎮西門調兵遣將,神情緊繃,不敢有絲毫大意。
戰至晌午,叛軍稍退,賀若欽急令各處通稟戰損,同時調動預備隊接管城墻,抓緊換防。
半個時辰后,叛軍再至,仍舊四面圍攻。
只見叛軍如潮水般涌向城墻,或舉盾抵擋箭矢,或搬運云梯,亦或推動井闌、沖車等物。
負責攻打雒陽西面的正是彥知節自己,此刻他躍馬陣前,來回趨馳,聲嘶力竭地鼓舞著士氣。
不時有箭矢向他射去,卻都被其親兵護衛攔下。
賀若欽一雙銳眼緊盯彥知節所在,喝道:“取弓來!”
只見他接過一柄鐵胎弓,手臂用勁,彎弓如滿月,雙眼死死地盯住彥知節。
“著!”
一聲厲喝,箭矢呼嘯而出,直奔彥知節面門。
彥知節正鼓動士氣,忽而心底發寒,本能地回頭一看,卻見寒芒刺眼。
他不及多想,手中佩刀斜刺里一撩,同時身形后仰欲要避讓。
只聞“當”一聲,佩刀磕中箭身,卻也只是讓其稍稍偏轉,“噗哧”一聲扎入彥知節肩頭。
彥知節悶哼一聲,棄刀捂肩,撥馬便退,一眾親兵忙死死將之護住,直退入大軍深處不見了蹤影。
見此,正欲再發一矢的賀若欽不由憾然一嘆,放下了弓矢。
這一幕被左近士卒望見,頓時爆發出一陣撼天動地的歡呼,下一刻便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每一個士卒的耳中。
一時間,城頭士氣大振,箭矢如蝗,直壓得攻城叛軍抬不起頭來。
不多時,叛軍后陣響起鳴金聲,正攻城的叛軍便如潮水般退去,留下一地尸骸無人收拾。
見狀,賀若欽不敢大意,急令士卒就地休息,又命人下城去催促守城物資,準備迎接叛軍的下一撥攻勢。
與此同時,北門、東門、南門亦遭受了猛攻。
尤其是南門,攻打此處的正是北涼軍,一個個悍不畏死,極是兇戾。
赫連乙山身先士卒,更是一度登上城墻。
幸而何千秋率嵩陽劍派弟子及時趕到,于亂軍中專挑北涼軍頭目打殺,這才將赫連乙山逼退。
不過,北涼軍并未放棄,仍舊不計代價地發動猛攻,一度令守軍傷亡慘重。
收到南門急報,賀若欽顧不得疲憊,交待了副將兩句便親率一支預備隊趕赴南門坐鎮。
此時北涼軍尚未發起新的攻勢,南門副將抹了一把臉上沾染的血跡,沒好氣道:“他奶奶的,這些北涼蠻子也不知吃了什么,一個個悍不畏死,險些教他們沖了進來!”
聞言,賀若欽卻是臉色一冷,沉聲道:“前段時間北涼一直按兵不動,一來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