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入v公告(明天入v)
在衛青一邊行軍清掃匈奴散部、殘兵時,劉吉就尾隨在大軍中后尾部,將絕不添亂貫徹到底。
順便在扎營歇整時抽出空來,指揮陶盤和顏樞及幾個郎官做幫手,手搓出了一套馬鞍馬鐙。
并且調整了兩次后,成功裝備上馬了。
他的腰他的屁股他的腿啊,從此得到了拯救!
當然騎馬還是累,只是前后有了對比,他還是幸福了!
“這兩樣馬具,真乃騎兵利器!”
霍去病發現劉吉新添的馬具,一眼就瞧出不凡,跑馬試騎了幾里地,又在馬上彎弓、耍槍,徹底驚為天人!
衛青得知之后,也前來查看并試騎,一樣認同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對于騎兵的增益巨大。
“然若為全軍騎兵配備馬鞍馬鐙,非一日之功可成,且耗費甚巨。”
就算馬鞍可木制,包裹和填充的輔件等也需皮、布、麻等,耗費不少。
何況馬鐙須得是鐵制,竹木雖也可以煣制成環形,但到底承力不足難堪久用。
從伐木、制皮、績麻、冶鐵,到工匠打磨、鑄造成形,最后裝配到馬匹,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眼下大漢幾世積蓄,已經快要耗盡了……
霍去病卻是不怕,“一日不可成,此戰用不上,那就把圖紙送回長安,讓陛下下令慢慢造去,等到下次出征再用!”
顏樞自然地插話進來:“霍郎君言之有理,至于衛將軍所言耗費甚巨,也不必擔憂。”
跟著娓娓道來:“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騎兵馬匹若裝備馬鞍、馬鐙,耗費雖巨,對戰局助力卻也更巨大。若能助力戰役速戰速勝,多方計算,較之原來反而可以儉省耗費。”
“尤其對陣之時,能減少大漢將士傷亡。”
顏樞說的道理不算高深,衛青又非短視慳吝之人,如何不懂?
衛青的顧慮,是情理之中的。
用劉吉的理解,就好比房地產市場黃金時期,普通人是不知道、不想投資房產獲取暴利嗎?
不,大多數人是知道的、想賺錢的,問題在于有沒有一筆首付的錢,或者貸不貸得出、杠桿撬不撬得動那筆錢。
誰不知道馬鞍馬鐙是好東西?問題是有沒有錢裝備。
劉吉理解衛青的勤儉持家,但他也知道豬豬帝搞錢的本事。
“是否給騎兵加配馬鞍馬鐙,此事由陛下定奪。我等改良了馬具,只管獻給陛下就是。”
“君侯此言甚是。”謹慎又忠君的衛青,對劉吉的說法深表認同。
于是,之后劉吉讓顏樞協助,畫出馬鞍馬鐙、又額外附加一張馬蹄鐵的圖示帛書,其上注釋步驟和注意事宜。
請衛青代為送往長安。
至于是否冶鐵鑄造馬蹄鐵,加配給騎兵馬匹,或者何時富裕了再加配?
當然也都聽憑豬豬帝的決定。
但依豬豬帝的強勢果敢,劉吉認為懸念不大。
好東西一二三,選擇其一?
當然是全都要!
……
在指揮手搓馬鞍馬鐙的同時,劉吉也沒忘了整理出陣亡將士籍冊的正事。
遵照絕不擾軍原則,在休戰扎營時,小范圍挨個分營進行。
不至于一時間勞動全軍,耽誤行軍作戰。
漢軍中的兵制,從下至上是:五人為伍,兩伍為什;五什為隊,兩隊為屯;兩屯為曲,兩曲成部;
再一般是五部為營。但一營究竟率領多少個部,也并無常制。1
于是從上到下,劉吉先請統領一營將士的校尉協助,而后校尉下令軍司馬。
軍司馬下令軍侯,再到屯長,到隊率,到什長,到伍長。
層層向下,傳遞了統計陣亡將士籍冊的命令后。
再層層向上匯總,最終校尉再遞交給劉吉。
雖然此戰大勝歸朝后,豬豬帝夸耀時曾說衛青‘全甲兵而還’,但是冷兵器戰爭中,畢竟不能全無傷亡,也不可能保全全軍將士性命而還。
那樣也就沒有劉吉此行了。
所以最終匯總到劉吉手中的陣亡將士籍冊,車載斗量——字面意義上的寫實。
眼下尚未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時間節點,陣亡將士的籍冊皆寫于竹簡木牘之上。
一枚簡牘便是一位陣亡將士,以一屯即一百人為單位,一枚枚綁作一捆。
最后再以郡(國)縣籍貫為準,分揀歸類,串連成卷,以便屆時依據下發撫恤。
但是,即便是衛青軍中,也有利益催生出的陰影。
剛開展這項工作時,劉吉收到的簡牘籍冊,甚至有兩片或數片簡牘是一模一樣的,造假冒領撫恤都沒花點心思的!
進階一點的,就是隨便編了一個姓名、籍貫、軍中履歷。可編又編不圓,還能捏造出一個子虛烏有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