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交流會
一位兒科醫生帶來了自己的病例,希望陳知文能夠指導一下。
陳知文本來以為就是普通的腫瘤,但是當他拿出這位病人的X光照片之后就被上面的內容給深深震撼到了。
因為這個病人的情況實在是太特殊了。
這位兒科醫生名叫海倫,是紐約一家兒科醫院的醫生,這次參會就是因為這個病人的情況不是自己能夠解決的,所以他希望可能能在陳知文這里得到一些幫助。
但是陳知文看見這個可憐的孩子的X光片子之后,只是一分鐘,就很遺憾地搖了搖頭。
“很抱歉,這個孩子的病情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
這個孩子得的也是腦瘤,但是他的腦瘤位置位于大腦內側。
這讓陳知文完全沒有施展能力的可能。
這種位于大腦內側的腫瘤,只有依靠介入才能有一絲希望,外部開刀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陳知文很遺憾地表示,這種腫瘤我是沒有辦法的,這個病人只能聽天由命。
腫瘤的種類有很多,現在好像任何器官都有癌變的可能,但是有些腫瘤能治療,但是有些腫瘤就沒有辦法進行手術。
交流過后就是一場實驗手術,陳知文將會在帶有觀察室的手術室里完成一臺普通的腫瘤手術。
這也是交流會的一部分,讓醫生們直觀地感受如何去進行手術。
這臺手術是一臺公益手術,從手術開始之前的檢查到之后的手術過程都會在所有人的眼下進行。
這是一個可憐的孩子,才三歲就檢查出來他的肝臟上面有一個腫瘤。
這對孩子的家人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
這個家庭前不久才從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危機中走過去。
在之前那種窘迫的環境下,是這個孩子帶給他的父母兩代人生活下去的希望與信心。
但是現在這個孩子還沒有好好享受生活就患上重病,而且手術費用不是這個家庭能夠拿出來的。
孩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雖然現在一個工人的工資待遇年薪能達到八百塊錢,但是一個孩子的手術費用需要一兩千塊錢。
這不是這對年輕的夫妻能夠拿出來的。
不過他們還好遇到了陳知文。
做示范手術,不能去做什么高難度的手術,因為要是難度超過自己的控制,那自己將會在現場幾十幾百個人面前丟人。
這個孩子的情況好就好在病情比較簡單。
這是陳知文第一次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做手術。
這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示范手術室。
這是兩個房間,里邊的房間是一個標準的手術室,外邊是一個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房間,兩個房間之間是透明的玻璃,可以讓外邊的很清晰地看見里邊的情況。
陳知文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完成了手術,這個速度就讓外邊的觀眾非常驚訝。
手術室內還有幾個幸運的觀眾,他們充當陳知文的助手,更近距離地看到了陳知文手術的全過程。
手術室之內的幾位助手都是陳知文在手術之前抽簽抽出來的,其中就有莫爾醫生。
莫爾醫生本來就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在看完陳知文的手術之后就明白陳知文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名氣。
陳知文的手術能力確實配得上他的名聲,這只是一臺普通的手術,莫爾醫生也能上手,只不過花費的時間肯定是要比陳知文所用的時間要長。
第一臺手術,陳知文順利完成,但是因為這臺手術不是什么很難的手術,所以并沒有引起什么波瀾,大家只是認為陳知文手術的時間確實更短,這說明他手術確實還是非常熟練的。
接下來的幾天,陳知文將交流會和手術相結合,讓在很多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并且將腫瘤手術進行了大量的推廣。
腫瘤手術在現在看來對于醫生來說還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無非就是將腫瘤給切下來。
關鍵是腫瘤長得是千奇百怪,生長速度很快,很容易就將血管這些東西給包裹在里邊。
然后就是手術之后的恢復。
腫瘤手術的差別也就是在這里,有技術的醫生會盡量保留器官,沒有技術的醫生對于手術結束之后的恢復并不在意,他直接將器官給切除下來,連著腫瘤。
這樣雖然完成了手術,但是對于本來就比較虛弱的病人來說,這是在找死。
所以陳知文在交流中特意強調這一點,那就是盡量保留,不去切除非必要的東西。
這場交流的重頭戲是最后一個手術,這臺手術也是這些醫生最關注的,那就是腦瘤的切除手術。
現在的醫生已經開始挑戰腦部禁區,但是因為缺乏理論的指導所以沒有走在正確的方向上,而是和古代的醫術沒有任何差別。
古羅馬時代流行的在腦袋上鉆孔來減輕頭疼的辦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流行。在陳知文看來,這樣的手術實際上就是在殺人。
要知道人體的大腦是最金貴的器官,直接在腦殼上鉆孔只會讓外部的細菌進入大腦,最后讓病人患上細菌性腦炎。
還有就是腦前額葉切除這樣的手術,在陳知文發表論文之后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借著陳知文這股東風更加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