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第131章 伐夏混戰(五)……
客觀上來說,未能迅速攻克興慶府的責任不在狄青。
換成趙昕熟悉的說法,那便是:“不是我軍不努力,奈何敵軍有……”
哦,敵軍還真沒有高達。
但興慶府較之于府州,無論是城墻等外在防御措施,還是內部守軍的人數、糧草供應、抵抗決心都毫不遜色,甚至在抵抗決心方面還要略勝一籌。
畢竟就算府州被破,趙昕遭擄,可只要首都汴梁未失,趙禎依舊坐在龍椅之上,那大宋就不能被叫作亡國。
而西夏如今是面臨著切切實實的亡國危局。
危局是能夠凝聚共識的。
所以李元昊不惜孤注一擲,暗度陳倉,親率大軍直奔府州。
如果他能活著凱旋,那自然是從宋遼兩國那盡可能地攫奪好處,填補過去幾年的損失,然后接著奏樂接著舞。
若是他不幸埋骨異鄉,早早在興慶府埋下的勢力與心腹也足能壓服沒藏氏,保證繼位者是他的兒子,至不濟將來的國主得姓李。
而且兒子尚在稚齡,天賦才能也無此時面對宋國小太子同等年齡時的兩成,想要坐朝理事處理政務,少說還要十年時間。
這十年,就是他許給沒藏氏和其他黨項貴族守城的酬勞。
我已是知天命的年歲了,又自年少時便開始征戰,受創無數,就算是能夠凱旋,又還能再當幾年國主呢。
只要你們此次能萬眾一心打退了宋人,將來幼主繼位,你們代掌大權,就按今次守城的功勞大小,排排坐,分果果!
李元昊不愧為一代梟雄,壯士斷腕決然舉動背后不經意露出的巨大利益,令興慶府所有黨項貴族,乃至于富戶的眼都紅了。
雖然興慶府想來以靈州作為戰略屏障,修筑的防御手段并不多,但憑借著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把興慶府守得如同鐵桶,針扎不進,水潑不透。
此外還有狄青招式用老的原因疊加。
之前為了迅速拿下靈州城,獲得脆弱后勤線以外的糧草補給,避免己方大軍陷入缺糧困境,狄青用挖地道埋火藥的方式炸開了靈州城門,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靈州城。
卻也暴露了火藥這一超越時代的大殺器。
囿于科技水平,夏人們并不知道導致靈州城失陷的罪魁禍首是什么,由什么構成的,如何使用,但這半點不妨礙夏人們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總領此次守城事宜的丞相沒藏訛龐一聲令下,本來用于修繕宮城的巨木與磚石就被征集起的民夫們肩挑背扛,源源不斷地運到了城門口洞內,把城門堵得嚴嚴實實。
城門你隨便炸,能進來算我輸。
而且因為知曉狄青軍中有擅挖地道之人,即在城墻下立起數十口大缸,派人晝夜不息監聽。
主打一個我就是不出去,就是不進攻,一心一意待在殼里防守的龜息大法。
至于將來如何出入,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只要你們宋人不在城外圍著,就是用吊籃進出也是可以接受的。
反正現在雙方都在搶時間,我這多守住一天,你們的勝算就會少一分。
總之在敵人守城意志堅定、己方奇招已現,效用衰減、外加勞師遠征,本就不多的兵力還要抽調一部分彈壓靈州城內局面等種種因素的疊加下,連續三天的猛攻毫無收獲。
有道是一人計短,眾人計長,戰爭終究是一項集體活動。
在把最新的戰報用信鴿分段送出,并將所有的
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之后,狄青焦躁地在帥帳內來回踱步幾趟,但吩咐親兵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沉穩堅定:“擂鼓,召集眾將中軍帳議事。”
狄青治軍在宋將中稱得上嚴厲,尤其是在決定全面倒向趙昕后,治軍風格更是有意識地向趙昕一手帶出來的講武軍校靠攏。
連過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貪腐行為都開始狠抓了,因此聚將議事的命令下達后不到一刻鐘,眾將就紛紛來到帥帳。
其中最特別的當屬趙從賁和種諤兩人,前者是拄著拐來的,后者干脆是裹得像個粽子,被親兵們抬著進來的。
種誼護持著哥哥進帳,一雙眼紅得幾乎要浸出血來,一見就知道是這兩天根本沒睡,咬牙切齒地恨聲道:“夏賊忒得無恥,居然連他們自己的人都不放過。我偏要向元帥請命再攻一次,看看他們還有多少精兵可供消耗。”
種誼口中所說的正是種諤與趙從賁受傷的根由。
卻說狄青率軍拿下靈州城后不久就收到了李元昊金蟬脫殼,率精銳直奔府州的消息,是以半點不敢耽擱,稍稍修整一日,安頓好降卒后就點兵前往興慶府。
因為急,所以也就顧不上多試探,也是想趁著興慶府內驚魂未定,人心惶惶之際,一鼓作氣拿下城池,所以最開始就拿出了趙從賁和種諤這兩員勇將,命令他們打頭陣。
事實證明狄青的判斷十分準確,興慶府的確是做好了作戰這個最壞結果,但因為沒有預料到靈州城居然會如此輕易地被攻破,所以在兵臨城下之際還處于剛剛做好戰前動員的慌亂狀態。
趙從賁和種諤既是立功心切,更是想拿下興慶府為自家殿下減輕壓力,所以將十分勇力發揮出了十三分,從兩個方向不分軒輊地登上了城墻。
就當兩人一馬當先,想將城墻上還在負隅頑抗的夏兵們掃除,合兵占領一段城墻,為后續的攻城大部隊清出地方時,見勢不妙的夏軍守將下達了無差別覆蓋射擊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