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全面升級
在這種場合下,一個引人注目的效果圖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終于到了研究研發答辯的日子。當許寧抵達研究室時,發現已經擠滿了人,只好與隊友們擠到最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對于這些組員來說,即使他們已掌握了大部分專業知識,但要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飛機研發方案依舊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這個作業里,評分的重點通常在于每個小組的研發思路和過程是否合理。
畢竟,要研發出一架真正的“飛機”,難度相當大,很少有小組能做到。
不出所料,前面幾組的作品都比較傳統,大多是按照教科書上的例子制作的小型遙控模型飛機。
這類作品雖然不太可能得到高分,但也很難犯下嚴重的錯誤。評委們的提問也相對常規,每組展示大約只需要15分鐘左右。
直到黃宏章帶領的小組登場,課堂上的氣氛才有了變化。黃宏章將一疊厚厚的文檔輕輕放在評委面前的桌子上。
“水上飛機?挺有意思的。”評委劉遠博露出了一絲興趣,拿起桌邊的眼鏡戴上。
其他幾位評委也立刻提起了精神。
另一位隊員則把研發圖紙放到了投影儀下。
盡管圖像不夠清晰,但大家還是能看到那是一架帶有兩個浮筒的飛機研發。
這立刻引起了后排組員的議論紛紛。
“看那,是水上飛機!”
“而且看起來能坐人呢。”
“沒錯,你看上面寫的尺寸,有10米長呢!黃宏章真是大膽嘗試。”
“還記得有人說過要做戰斗機嗎?”
“估計只是說說而已吧。研發出能載人的飛機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戰斗機……簡直天方夜譚。”
站在講臺上的黃宏章靜默片刻,雖然聽不清后方組員的具體討論,但他能感受到他們的驚訝與欽佩。
這一刻,他感到無比自豪。
“尊敬的評委導師們早上好,我們小組帶來的是一個可以容納六名乘客的2.5噸級水上飛機研發。”黃宏章開始了他的演講。
“我們的研發方案采用了簡潔且可靠的雙浮筒結構,旨在確保……”
在一片靜謐的研究室中,黃宏章緩緩走上講臺,開始了他對水上飛機浮筒研發的講解。
他先向大家介紹了浮筒的獨特形狀以及它如何影響水中的運動特性。
“想象一下,”他說道,“就像一只優雅的天鵝輕觸水面,浮筒的研發讓飛機能夠平穩地滑行,同時減少阻力。”
接著,黃宏章分享了一套詳細的計算方法,用以確定浮筒的最佳尺寸與形狀。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細節。”他微笑著指向報告中特定章節,“一切都在這里了。”
他還展示了浮筒內部結構圖,解釋了它們是如何承受外部壓力的,并指導聽眾查閱額外資料了解背后的數學原理。
盡管黃宏章研發的水上飛機在外形上并不出眾,但他對每一個細節的關注令人印象深刻。
無論是材料選擇還是強度分析,每一步都經過仔細考量。
這份努力得到了現場所有人的認可;當他結束演講時,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嘿,浩寧哥,他們憑什么這么激動啊?咱們的研發明明更好。”唐紫薇小聲嘀咕著。
然而,許寧卻表達了不同意見:“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復雜的研發,真的很棒。尤其是對于雙浮筒部分的理解,達到了專業水準。”
隨后輪到了許寧小組展示他們的作品,一架基于殲-7改進的新式戰機。當許寧走向講臺時,他注意到黃宏章投來的目光中帶著一絲挑戰意味。
但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專注于自己的項目。隨著評委們接過那本相對較薄的研發文檔,黃宏章心中暗自竊喜,以為勝利唾手可得。
然而,真正的較量才剛剛拉開序幕。
許寧站在講臺上,目光堅定地說:“各位導師,組員們,我們團隊這次帶來的是對殲7戰斗機的一次大膽革新。”
話音剛落,趙志德迅速將一幅色彩鮮艷的效果圖投射到大屏幕上,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哇塞,真要研發一架新戰斗機嗎?”
“這比黃宏章那家伙還厲害?他們是不是只改了個外殼?”
“別開玩笑了,殲7哪會長成這樣?”
面對臺下的質疑,許寧從容地開始了他的介紹:“殲7作為我國空軍的重要力量,存在全天候作戰能力不足及缺乏超視距打擊手段的問題。為此,我們對它進行了全面升級。
首先,我們將傳統機頭進氣口改為下頜式開發,這樣不僅能夠容納更大尺寸的雷達系統,還優化了整體空氣動力學特性。”
他接著解釋:“通過一體化研發,包括進氣口與機身前端部分,我們確保了與發動機的良好配合。
這一創新點已通過專業軟件的模擬驗證,證明其性能優越。關于具體技術細節,請參見報告中的相關章節。”
隨著許寧深入淺出的講解,原本只是靜靜聆聽的評審導師們逐漸表現出濃厚興趣,他們開始認真閱讀手中的資料,并偶爾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