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漫長的等待
“01號機,設備正常。”
“02號機,設備正常。”
接下來是開啟大氣探測器,并檢測大氣參數。飛行員們仔細地進行了測量,并在稍長一點的時間后回復:
“云頂高度1800米,液態水含量0.7克每立方米,過冷水滴平均直徑35微米,符合試驗標準。請求開始垂直探測。”
由于云層內水分豐富,通訊質量會變差,飛行員和塔臺之間的交流變得斷斷續續,只有靜電般的噪音。
然而,這并不影響任務的執行。垂直探測要求飛機從云頂穿入,降到云底再升出,以記錄不同高度的液態水變化,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分鐘。
為了保障安全,防除冰系統將全程開啟。
盡管有防除冰系統的保護,與飛機失去實時聯系還是讓所有人感到緊張。
最終,當電臺中的噪音漸漸平息,林哲彬清晰的聲音傳了回來:“云底高度1200米,液態水含量4.5克每立方米,過冷水滴平均直徑105微米。”
根據這些數據,他決定在1500米和1200米兩個高度分別進行自然結冰試飛,每次15分鐘,用以驗證飛機的防冰能力是否達到適航審定標準的要求。
他決定利用這難得一見的氣象條件,一次性完成手冊中列出的所有試飛任務。
根據許寧和林哲彬設定的臨時標準,飛機的防冰性能被分為四個等級。
前兩個等級適用于防冰能力較弱的情況,僅允許在晴朗無積冰風險或輕微風險時飛行。
第三級涵蓋了北溫帶大部分空域常見的積冰狀況,達到這一級別的飛機能在常規氣候條件下安全運行。
第四級則像是額外挑戰,針對那些可能面臨極端積冰環境的飛機。
塔臺指揮員轉身看向許寧,后者稍作猶豫后點頭同意。“試飛計劃批準!”
……
得到批準后,兩架飛機迅速調整航向,直沖入厚厚的云層。
很快,冰冷的霧氣便在飛機表面凝結成一層緊密的冰殼,遮擋了視線。
通常情況下,飛行員會盡量避開這種危險區域,所以這次飛行對工程師和經驗豐富的試飛員來說都是非同尋常的經歷。
特別是運8飛機前端領航員的視野幾乎全被冰封,領航員形容自己好像住在冰屋里。
隨著冰層增厚,新鮮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操控難度的增加。
而在后面的機艙里,林哲彬正全神貫注地盯著筆記本電腦屏幕,仔細觀察著積冰厚度的變化。
按照許寧之前的模擬,為了滿足測試要求,未保護的機翼邊緣積冰需達到7厘米。
“積冰情況達標,開始機動飛行試驗!”由于在云層中無法與塔臺聯系,林哲彬負責向兩架飛機發出指令。
“等一下,這太冒險了。”
無線電傳來科倫坡的聲音:“我剛才看到外面大氣中的水含量已經超過了4克每立方米!這是FAA規定值的四倍啊!”
“你說得對,科倫坡先生,但我們遵循的是CCAR的標準,不是FAA。”
林哲彬握緊手中的麥克風,聲音平穩但帶著一絲疑惑:
“可為什么非要在這種極限條件下測試呢?
除非遇到暴風雪,否則飛機根本不會面對如此極端的環境,而暴風雪時飛行本就不可能。”
科倫坡的聲音微微顫抖,顯然對這次決定感到后悔。
“安全是我們的首要考慮。別擔心,我們配備了全球頂尖的防冰除冰系統,確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林哲彬試圖安撫道。
“現在討論這些也無濟于事了,總不能真的把你從飛機上丟出去吧。”
他笑著補充說,試圖緩解緊張氣氛。隨后,他轉向任務,下達指令:“開始水平穩定盤旋。”
飛行員們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控制面,使飛機以40度的角度緩緩向右盤旋。
新舟60機艙內,科倫坡注意到機翼在劇烈抖動,臉色變得蒼白。
“這……這樣真的沒問題嗎?”他問旁邊的機械師。
機械師不慌不忙地看了一眼監控屏幕,繼續專注于筆記本電腦上的數據。
“放心,這是主動顫振控制系統在工作,屬于正常現象。”
“主動顫振控制?”科倫坡似乎因為寒冷或是緊張而變得更加健談。
“沒錯,原理類似于主動降噪技術,通過產生可控的振動來抵消有害的顫振。這是我們新舟60的一大特色,宣傳資料里都有介紹。”
“誰會認真讀那些宣傳材料啊,你們大概是唯一一家把宣傳手冊寫得像飛行手冊的制造商了。”
盡管科倫坡的牙齒在打戰,他的評論還是引來了些許笑聲。“看來我們在溝通方面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與此同時,在另一架飛機上,林哲彬已經用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了所有需要的積冰生長圖像。
與之前的計算機模擬結果對比,幾乎完美吻合。他松了一口氣,深知每一次試飛都是對技術和勇氣的巨大考驗。
直到剛才拍攝機翼上的積冰情況時,林哲彬才注意到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