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最終目標一致
如果是其他人,宋可建可能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通常的做法就是調整研究內容并加入兩個計劃,沒有規定禁止這樣做。
但宋可建知道許寧思維活躍,處理事務靈活,因此他很期待對方的想法。
許寧回答道:“精工計劃聚焦于應用技術,已有的成果包括我和韓有德合作的軟性磨料拋光機以及華聯重科開發的新型銑刨合金刀頭。
這些并不完全符合973計劃所針對的基礎科學研究性質,所以不能直接合并?!?br />
“但是,科學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精工計劃可以作為提出科學問題的來源,也可以是技術轉化的出口。
比如,在我們的機床研究中,發現國產機床精度不如進口的原因不僅在于材料加工工藝,更重要的是設計上的不足?!?br />
“設計?”
宋可建和丁志恒交換了一個眼神,他們都不是設計領域的專家,于是準備仔細聆聽。
“我國在一些設計領域如飛機氣動設計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但在重型或精密裝備的設計上仍有差距。”
許寧繼續說道:“以機床為例,床身和主軸的工作振動和應力超標影響了產品精度和壽命。
即使更換了更高精度的零部件,問題依舊存在。最終我們通過模擬分析得出結論:機床結構設計本身就有缺陷。”
“國外領先的機床制造商已經開始使用數值計算進行靜力學、動力學分析,并用多體拓撲優化結構設計,而國內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
這正是我們可以納入973計劃的研究方向之一——‘重大裝備中的基礎科學問題’。
宋主任,您認為呢?”
許寧話音剛落,宋可建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確實,關于機床改進的部分是許寧這段時間的心血結晶,但后面提到的研究方向則借用了前世973計劃的思路。
不過,他認為方法不同,最終目標一致。
丁志恒首先打破了沉默:
“小許,我對你說的這個領域并不熟悉,但你提到的數值計算和多體拓撲優化,這些不正是你的專長嗎?”
許寧微微一笑,略顯羞澀地搓了搓手說:
“我在這些方面確實有一些研究,也做出了一點成績,比如改進殲8c的機翼結構和渦噴14的高壓壓氣機設計……”
宋可建的反應更加明顯,顯然對許寧的背景感到震驚。
隨著973計劃話題的結束,他們的交流也接近尾聲。
兩位主任親自送許寧出門。
目送著許寧遠去,宋可建感嘆道:“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啊,老杜找到的人才真不一般?!?br />
丁志恒回憶起第一次見到許寧時自己的反應:“我當初也是跟你一樣吃驚,后來就慢慢習慣了?!?br />
宋可建輕輕搖頭,捋了捋白發:“年紀大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從前,追不上年輕人的步伐了。”
“別這么說?!?br />
丁志恒安慰道:“據我觀察,像小許這樣的天才并不常見,我們這些前輩仍然有重要的作用?!?br />
“話雖如此,我還是希望國家能有更多這樣優秀年輕的力量?!?br />
兩人邊聊邊回到會議室,似乎沒有立刻離開的意思。
過了一會兒,宋可建突然想起什么來:“對了,我記得小許是今年六月畢業吧?”
丁志恒愣了一下,片刻后才反應過來,點了點頭說:“對,我今年六月本科畢業。
老杜告訴我,審批已經通過了,我可以跳過碩士直接在本校攻讀博士。
京杭沈世元校長也答應,在他的能力范圍內盡量縮短我的學制?!?br />
宋可建抬頭望向天花板的一角,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問:“現在最快多久可以完成博士學位?”
“如果特事特辦,理論上入學就能授予學位?!?br />
丁志恒立刻回答,顯然這個問題他已經考慮過很多次。
“不過,老杜和我都認為這樣做太引人注目。雖然我們科工委能主導學校,但教育部對于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還是有發言權的,他們可能會有問題。
因此,我們決定給予許寧教授級別的待遇,但仍按正常全日制博士的要求,在兩年內完成學業?!?br />
宋可建點頭贊同:“你們的想法很周全,這樣確實更穩妥?!?br />
“你為什么突然關心這個?”
丁志恒好奇地問:“你不會是想挖許寧到科技委吧?”
宋可建笑了笑:“怕是你自己也有這樣的念頭,擔心我搶了先吧。”
他隨即補充道:“當然,我確實有意讓他參與一些項目,但不是要把他整個兒挖走?!?br />
丁志恒挑了挑眉:“所以你是打算給他加擔子了?”
“別這么說。”
宋可建擺手笑道:“在這個層次上,給責任也是給機會。我知道你嫉妒我手上有973計劃的最終批準……”
反擊之后,宋可建變得嚴肅起來:“我問你關于許寧的事,是因為我想讓他成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