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真誠
“楊總過獎了,那些臨場發揮的想法其實都是我在八三工程中積累的心得。
這次能夠獲獎,離不開您和各位前輩提供的平臺與機會,還有同事們的支持。”許寧誠懇地說道。
私下交流無需虛張聲勢或客套,許寧對楊知書的感激之情是真誠的。
在昨晚的頒獎典禮上,他看到自己推薦單位一欄寫著:
華夏航空工業總公司(主)和京城航空航天大學(協),這表明楊知書即便不是決定性人物,也是推薦他獲獎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畢竟,楊總曾在去年底承諾要給他一個重要的獎項。許寧對這位總工程師的性格早已有所了解。
性格直爽,有時像江湖中的豪俠,楊知書說話從不拐彎抹角,答應的事情一定會做到。
他承諾推薦許寧評獎,自然說到做到。然而,這次推薦的結果遠超他的預期。
“咱們私下說開了。”
面對許寧的感激,楊知書坦率地說道:“這個獎項最初是我提議梁語平上報的,當然涪城、詠都和鎬京的團隊也提供了很多幫助。
但最終獲獎,完全是因為你自己的實力。聽說是從近千人中選出的六位,競爭非常激烈。”
“我推薦你,確實有私心。”
楊知書笑著繼續說:“希望你能成名后別忘了支持我們所里的項目。去年下半年你在的時候,項目進展得飛快,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數字化研發組的林歐華他們經常談起你,好像就差沒把你的照片掛到計算中心的大門上了。”
電話那頭傳來一陣笑聲。
“可千萬別掛外面了……”
許寧趕緊回應,雖然明白對方在開玩笑,但還是覺得有些夸張。
“放心吧,他們知道分寸。”
楊知書也笑了起來:“有時間回盛京看看吧,既然你是柳城人,咱們也算是老鄉,即使沒有項目合作,回來走走親戚也是好的。”
事實上,年初時楊知書想通過五四獎章留住許寧,期望他在畢業后加入601所。
然而,許寧在過去四個月里的表現讓他名聲大噪,吸引了國防科工委內部眾多高級人士的關注,使楊知書意識到單憑一個獎章已不足以吸引這位人才。
盡管如此,楊知書還是進行了自我調整,選擇了更現實的目標——希望許寧能在他們的項目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這樣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而許寧也能理解楊知書的想法,畢竟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安排。
雖然他自己更傾向于開發工具或方法論來促進國家科技與工業的進步,但參與具體項目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技術工作是許寧的根基,即使現在他已小有名氣,這份本職工作仍不可忽視。
更重要的是,他至今還沒有獨立領導項目的經驗,這對他的職業生涯來說是一大遺憾。
有些人認為,行業內的傳統規則會束縛天才的發展,但事實并非如此。
即便是天賦異稟的人,也需要通過實踐來積累經驗。直接參與項目不僅能讓他快速成長,還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例如,他最近專注于多物理場仿真的研究。
即便最終開發出了軟件,推廣也是一大挑戰。比起依賴行政指令,親自用這款軟件完成一個大型項目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
成功的案例往往比任何言語都更有說服力,就像他早期在新舟60項目中創造的機翼模型,如今已經在航空工業內部廣泛使用了。
這段時間,來自鎬京區號的電話不斷,顯然是603所打來的祝賀電話。
易合旭、郭林科、姚美玲和徐舒分別代表各自機構來電,雖然只是簡短的問候,但也顯示了同行對他的認可。
隨著消息傳開,更多的電話接踵而至,從詠都到筑城,乃至他曾工作過的316軍工廠,各種祝福紛至沓來。
面對如潮水般的電話,許寧深刻體會到了“紅人”的滋味。
他開始懷念短信和微信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只需發送一條文字信息就能輕松回應眾多的祝賀,而不必像現在這樣口干舌燥地逐一回話。
這一刻,他無比期待短信功能的到來,以簡化這繁雜的交流過程。
電話鈴聲終于平息,許寧很快收到了準備采訪的通知。
面對央視的鏡頭,他心里難免有些忐忑,但比起剛才那陣接二連三的來電轟炸,這點緊張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適應吧……”他在換衣服的時候嘀咕著。
十幾分鐘后,在軍工學院的會議室里,許寧見到了那位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姐姐、但實際上比他還年長近20歲的著名主持人。
一開始,他還是有點驚訝的。
不過,很快他就了解到這次采訪雖非正式訪談節目的一部分,但某些片段可能會出現在報道中,而上層對這次采訪給予了特別關注,因此派出了一個專業的團隊來負責。
盡管這位主持人對航空領域知之甚少,但她提出的問題卻恰到好處,既簡潔又不失深度,沒有給人壓迫感。
這讓整個采訪過程變得非常流暢自然,和另一位在采訪丁院士時表現得咄咄逼人的女主持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