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王崇古送禮
王崇古帶著人,在開封城內兜兜轉轉了一個多時辰,最后在一家金石店內買了本宋刻版的《孝經》,出了金石店,再確認沒有盯梢后,這才在開封府衙門前站住了腳。
“這位差爺,我們是京城來的,想拜會黃大人,麻煩您通傳一下。”王崇古身邊的長隨點頭哈腰的遞上拜帖,并在拜帖上放了一個一兩重的銀元寶道。
那值班的官差斜眼看了看不遠處背著手,目不斜視的王崇古,又掂了掂手中的銀元寶,撂下一句話“在這等著。”
轉身走進了府衙。
現任開封府知府黃璿,宣德十年由戶部湖廣清吏司郎中任上調任開封知府的。
其人在明朝是有名的大孝子,夏原吉、楊士奇等都因其孝行而紛紛作詩褒揚過他,其中楊士奇稱贊他“黃氏子孫賢且貴,作詩為告觀風使。”,足可見其人品德行非常好。
王崇古之所以來拜會和他毫無交集的黃璿,目的只有一個:他想攀上黃璿的大腿,利用其在朝中的人脈,謀求戶部云南清吏司郎中一職。
他為什么要謀求戶部云南清吏司的官職呢?單從名字上看,這個官職似乎只是管理云南的錢糧,沒什么油水,畢竟此時的云南還是大明比較窮的省份。
因為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賦稅,所以明朝自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視戶部的建設,而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直接推動了朱元璋對戶部的一次巨大改革,后期又經過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的不斷調整完善,最終確定了大明13清吏司,而且經過細化后,每個地方性清吏司還分管中央的漕運、鹽課、勛貴大臣俸祿等業務,而王崇古之所以看上了云南清吏司郎中一職,是因為云南清吏司分管大明天下漕運這一肥差。
漕運,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南糧北運,帶動了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北方的皇權為了控制日益富庶的江南財稅,尤為重視漕運的發展。
到了明朝,尤其是朱棣遷都北京以后,漕運又一次迎來了大的發展,北直隸地區有三分之一的糧食都是江南湖廣地區通過大運河運來的。
王崇古其實早在和余子俊勾搭在一起時,就看上了戶部的肥缺,怎奈這幾年無論自己怎么暗示怎么舔,余子俊都不愿意為他說話。
正好,自己被皇帝派來河南巡察,天賜的良機不抓住,那他這些年就白混了。
不一會,差役出來了,明顯比剛才熱情了許多,恭敬的說道,“王大人,請隨小的來,這邊請,請。”
王崇古的鼻子輕哼一聲,帶著長隨大步走進了府衙。在差役的引領下,穿過第一進的大堂,便來到了二堂,這里是府尹日常辦公的地方。
差役卻沒有領他們進二堂,而是在走廊的盡頭一轉,走到了一個小花園內。
花園內松柏翠竹交相呼應,假山亭臺錯落有致。雖是寒冬,但花園內的臘梅卻開的異常嬌艷,沙沙的風吹竹林聲,曲徑通幽的小路,讓王崇古一陣恍惚。
又往里走了一會,穿過一座假山后,來到了一個非常別致的小院,此時小院內的正房門口內站著一個越弄五六十歲的老頭,王崇古趕緊快走幾步,上前躬身行禮道,“都察院河南巡察御史王崇古,拜會黃大人。”
“哈哈哈,王大人一路辛苦了,快快進屋。”黃璿(xuan二聲,美玉的意思)
按理說,一般的地方官聽說都察院巡察御史來了,都巴不得上趕著出來迎接,而黃璿只是象征性的在門內迎接,有些失禮,可在王崇古眼里,什么失禮不失禮的,哪有官職來的實惠。
且不說黃璿在地方,就是他在京城為官的十年,不管是官聲還是人脈都是杠杠的。更是和內閣六部的諸多重臣相交頗深。
所以王崇古上來就把姿態放的很低,想給黃璿留下個好印象。
進了屋,二人一套官場問候,下人上了茶,退出屋后,黃璿開口道,“王大人幾時來的河南?”
開口不問來開封,而是問河南,王崇古心中暗道,“真是個老狐貍。這是想摸我的底啊。”
“哦,下官奉陛下旨意,剛到開封。”王崇古開口道。
“哈哈,既然王大人是奉陛下旨意巡察河南,若有什么需要本官協助的,盡管開口。”
“下官也是例行公事,不敢勞黃大人費心。臨行前陛下特意交代了,讓下官盡量不要叨擾河南地方官吏。”
說到這,黃璿就懂了,這是來暗訪來了。這王崇古來了開封不去布政使司衙門,卻來我這,莫非開封府治下發生了什么讓陛下知道了?想了想,黃璿也沒想出有什么事,于是笑呵呵的端起茶杯道,“王大人請用茶。”
王崇古謝過后,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贊嘆道,“好茶!此茶香味濃郁,卻又回甘悠久。”
“哈哈哈,這是我家鄉的野茶蒙頂甘露,長于山間絕壁之上,極難采摘,這還是今年我的老友送給我的,一直不舍得喝。”黃璿說道。
“哎呀,下官何德何能,得黃大人珍藏,實乃三生有幸。”王崇古趕緊起身道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坐坐坐,王大人。如此,寒冬臘月,你我二人圍爐品茶,聽濤賞梅,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啊。”黃璿繼續打著哈哈道。
他對王崇古的到來,一直心存疑慮,你不去布政使司,卻來我這里,雖說皇帝讓你暗訪,但他又上來將此事說明,他這是主動向我示好,還是有什么別的目的?
而此時的王崇古心里卻有些著急,這黃璿一直在跟他聊些不著邊際的風雅之事,自己一路想好的說辭就不好提。
剛才暗示他自己是受皇命來河南暗訪,就是想賣他一個人情,治下若有什么腌臜事趕緊處理了,別到時候被下面牽連。可聽黃璿的話,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