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江湖兩色
陳三哥古箏彈得平平無奇,只收獲孫山的熱情鼓掌。
接下來陳覓波上場,他也學過古箏,給大家來了一首《高山流水》,孫山又一陣鼓掌。
大家無語地看著他,感情這拍馬屁,是匹馬都拍,甭管你彈的好還是不好。
何書駿樂呵呵地說:“冬零兄,聽說你最擅長彈箏,也給我們露一手,呵呵,好不好?”
至于聽誰說?這個不需要考究。
此時風平浪靜時,鄱陽湖像一面大鏡子,湖邊的青山倒映在湖中,形成美麗的畫卷。
微風吹過湖面時,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叫人心曠神怡。
陳冬零也來了興致,微微一笑,帶著文人的氣質說到:“好,我也來一曲。”
孫山作為合格的觀眾,立即鼓起掌來,笑呵呵地說:“陳兄,快來一曲,今日我可有耳福了。”
陳冬零給眾人帶來的是《陽春白雪》。
雖然此時是初秋,但在樂曲的陶冶下,孫山感覺到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一曲畢,大家都熱情地鼓掌。
三個陳家族兄族弟的彈奏分明是陳冬零更勝一籌,就連孫山這個外門漢也覺得陳冬零的技藝更棋高一著。
大家站在船板上,一邊看著美景,一邊說說笑笑,好不快活。
到晚上還吃了一餐具有鄱陽湖特色的美食。
比如孫山心心念的鄱陽湖全魚宴:春不老黃丫頭、鯰魚糊、紅燒魚嘴、粉蒸魚、銀魚蛋羹、酒糟魚、泥鰍拱豆腐.....
孫山等人從未一次性吃過那么多種做法的魚,吃得一個歡聲笑語。
陳家商隊繼續(xù)北上,穿過鄱陽湖,在九江府的石鐘山附近轉入長江。
所謂石鐘山,蘇軾的文章《石鐘山記》寫到:《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孫山等人有緣在此經過,情不自禁地眺望傳說中的石鐘山,結果失望透頂。
石鐘山又矮又小,是一座小山包。這么小的一座山,蘇東坡卻寫出了一篇那么驚濤駭浪的文章,是小山大作,想象力真夠豐富。
初次看到石鐘山的何書駿大失所望地說:“我還以為是一座“大石側立千尺”的大山,結果,矮包子一個,哎,見面不如聞名。”
陳覓波和孫山贊同地看著何書駿。
現(xiàn)在他就是他們兩人的嘴替,說出他們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
第二次趕考的陳三哥笑著說:“蘇軾描繪的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又不是說石鐘山高大險峻,你們三個不要表錯情。”
這話一出,得到孫山三人的白眼。
這篇《石鐘山記》描述了一個驚恐之夜,結果來到驚恐的地方,一點也不驚恐,不失望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由于商隊要在碼頭停留,孫山等人抓緊時間,攀爬到山上,等站在山頂眺望遠方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了:
長江和鄱陽湖在附近交匯出現(xiàn)“江湖兩色”-----水線分明。
江水西來渾濁,湖水南來清澈,在江湖匯合處形成。
兩種顏色的水“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
這就是著名的“江湖兩色”。
石山
江湖兩色
江湖兩色
江湖兩色
萬里長江從雪山高原一路走來,經過千山萬水之后,原本潺潺溪流,清澈無比,至此已成滾滾大江,混濁不堪。
而鄱陽湖的水清澈見底,宛如一面碧藍的鏡子。
江水湖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藍天一色之下匯聚一起,共赴東海。
這給孫山等人來一場視覺的享受。
孫山想著這一路走來,看過許多美景,就算會試落榜,也收獲良多,是不可多得的一次人生履歷。
孫山向南看去,便是鼎鼎有名的匡廬----廬山。
“匡廬奇秀甲天下”,只可惜沒時間去游玩。
當然最吸引孫山這些學子的并不是廬山上的美景,而是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
豫章省有兩間聞名天下的書院,怪不得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孫山這些廣南學子羨慕不已。
陳冬零眺望著廬山,笑著說:“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匡廬,蒼潤高逸,秀出東南。聽聞....”
陳冬零指了指天空,繼續(xù)說到:“在匡廬大勝后,瞬間由敗轉勝,形勢一片大好。”
孫山等人明白陳冬零說什么。
說的是當今圣上在匡廬與昔日的頭號對手對上了,圣上大勝,為打下大乾江山奠定了基礎。
匡廬是一座吉祥山,深得當今圣上的喜愛。
如果有機會,孫山等人也想前去會一會,只可惜時間倉促。
大家看了看天色不早了,只好趕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