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450
第441章 三弄三十一
范溫雅了解了縣令的作用,然后就知道這種治理手段不能說全是弊端,就目前這個時代來講,這個管理手段在全球都是領先的,海外有些國家此刻差不多還在茹毛飲血呢。
單就種地來講,這里的百姓很早就學會地壟種地法,作物都是一排排的,別小看這一點,其他國家還是隨手拋灑種子,然后看天收成,輪流耕種。
這里的產出已經達到一比二十或是更多,同時期那些國家,產出好像是一比二到四左右,少的可憐。
再過幾百年,這里仍然如此,而海外那些國家因為地里的產出太少,他們也并不在意這少的可憐的收成,于是就開始了劫掠。
閑話少敘,范溫雅基本知道羅子律如果沒有她的幫助,他想升官只能一步步熬資歷,可能過個十年二十年,他也能當上一個四品官,還得是地方上的四品,京官就別想了。
其實這樣也不錯。
范溫雅也能安安穩穩一輩子。
天氣開始變冷,羅子律倒是整天泡在衙門里,他想盡快熟悉自己的工作。
王秀才和馮華也在和其他師爺接觸,了解以后自己要做什么。
范溫雅也在了解羅子律的收入來源。
如今的朝代叫泰朝,范溫雅結合這些年看到的,覺得這個泰朝類似宋末明初,這里沒有經歷過外族統治,也就是沒有類似元這個朝代。
如今的官員俸祿還是不錯的,羅子律這個縣令,一年有銀三百兩左右,還有別的福利,冰敬炭敬一應俱全,車馬費服裝費,住房補貼,還有糧食和布匹之類,免徭役,還有職分田,合在一起,羅子律一年合起來有莫約一千銀的收入,這些都是明面上的。
非常不錯了,如今鄉下老百姓一年不過十兩八兩的花費,所以人人都削尖了頭要當官。
這些錢若是一個人花,那肯定滋潤的不行,但這不可能,肯定要養家小,再雇一些仆從下人車馬,便是師爺等人的花費也是縣令自己支付的。
這么一算,羅子律的收入得全貼進去,多半還不夠。
所以額外收入和灰色收入就應運而生,很多名目范溫雅聽都沒聽過。
那是不是都是從老百姓身上刮的?
本質上確實如此,但地主鄉紳一般不會竭澤而漁,就是不會把本地百姓趕盡殺絕,百姓沒了,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收入。
地主鄉紳們做的就是把百姓牢牢掌握在手里,捆綁在他們的田地上,只要你辛勤勞作,肯定不會讓你餓死。
但你想多攢點錢改善生活,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生老病死娶妻生子,這些事是人都躲不了,然后老百姓遇著了,基本上就能把辛苦攢下的錢全花光,可能還要舉債。
債務多也沒關系,不會要你的命,你們全家只要老老實實干活就成,若家里還有容貌出眾的女娘,那也能抵一些債務。
別覺著佃戶們會不答應,其實答應的人不要太多,只是自家沒這福氣罷了。
地主鄉紳每年派管事去村里盤賬,就是讓農人們簽下更多的契約,只要你老老實實的,這些欠賬不會追著你討,有那大善人主家,還會勾消一些欠債,讓農人們感恩戴德。
其實這些債不勾銷,也沒人還的起,欠了十屁股,就算還掉九屁股,還有一屁股債,取不取消都無所謂
這種冷酷中透著溫情的管理方法,就讓老百姓們甘愿做牛做馬,還想什么呢,最起碼他們有屋住,有地種,有飯吃,比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好了不少。
那百姓已經盡力了,他們辛苦勞作,所留不過是一家老小吃不飽餓不死的糧,剩余都交了上去。
按理,這些就得是朝廷的,但地主鄉紳,包括官員們,是不可能把這些剩余價值全交上去的,那不是開玩笑么。
要等他們在里邊拿夠了,剩下的才會往上交。
所以朝廷如果加賦稅,底層百姓反而感覺不到多少,他們已經榨不出了,掏這些錢的就得是地主鄉紳,那你說人家愿意???
若地主鄉紳不肯掏,那就要往下壓,這就是逼著老百姓沒了活路,既然沒了活路,他們只能撂挑子了。
于是逃民流民出現。
有時候這些逃民流民也是地主鄉紳用來對付朝廷的武器,你看,是你們強加賦稅鬧出來的事,現在也只能你們解決。
朝廷就得派兵鎮壓,多半此地的賦稅也要低下來的,那地主鄉紳們就會出面安撫流民了。
地主鄉紳也是拿這些喂飽官員的,反正就是我們這里好端端的,你別多事,你不過一個流官,到了時間就滾蛋,別給我們找事就行。
范溫雅發現這些邏輯后忍不住笑了,所以,皇帝其實就是在和整個地主鄉紳階級拉鋸,他能贏的可能性太小了。
朝廷的觸角伸不到底層,只能懸浮統治。
不過這些和范溫雅也無關,她就是發現想要讓羅子律的價值最大化,他還是要升官的,七品也太低了,現在就看他是不是個當官的料吧。
從王秀才嘴里,范溫雅知道現在的羅子律還是挺想做出一些成績來的,他很認真的在學習,也很謙虛。
范溫雅也很滿意,告訴賬上,給羅子律的月錢也提高了,他能支取的額度也高了。
現在羅子律還沒上任,其實是沒工資的,也就給了他一些車馬費,當然不夠范溫雅這么多人一起過來,余下的錢都是范溫雅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