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語智部辯才卷一(一)
《智囊》是一部古代智謀故事集,“語智部辯才卷”是其中的一個篇章,主要記載了許多古人憑借出色的口才和辯論才能解決問題、化解危機的故事。以下是對該卷的講解:
故事案例
- 子貢巧解衛侯之困與救國:吳王邀諸侯聚會,衛侯遲到,被太宰伯嚭派兵圍困。子貢勸說伯嚭,指出衛侯來之前大臣有支持和反對兩派,抓衛侯會幫敵人忙,伯嚭遂放了衛侯。此外,田常想在齊國鬧事,欲攻打魯國,孔子派子貢前往勸阻。子貢通過分析國內憂患應打強國的道理,讓田常放棄攻魯轉而準備攻吳。子貢又去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救魯打齊,還勸越王勾踐與吳王結盟,最終子貢憑借口才巧妙化解衛侯危機,幫魯國避免了戰爭。
- 觸龍說趙太后: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要求以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后拒絕,大臣們勸諫無果。左師觸龍以自己疼愛小兒子為由,逐漸引入話題,指出太后疼愛女兒燕后甚于長安君,因為太后為燕后長遠打算,希望其子孫能當大王。觸龍又說明長安君若無功而受祿,將來難以在趙國立足。趙太后最終被說服,送長安君去齊國當人質,齊國出兵,秦國撤退。
- 張嘉言平息士兵嘩變:張嘉言治理廣州時,海防參將、游擊將軍直屬士兵防汛或修船時餐補會被克扣,用于修船,而總兵直屬士兵餐補從未被扣,修船還向民間籌款。巡道申報軍門削減總兵直屬士兵餐補,引發嘩變。士兵們堵住張嘉言,張嘉言讓他們推舉代表,向代表指出他們不防汛卻想不扣餐補不合理,若和參將等下轄士兵一樣防汛可享受一半餐補,否則好處會被替代他們的人所得。最后士兵們接受了每月削減一錢銀子的方案。
- 秦宓辯天:吳國使者張溫出使蜀漢,秦宓遲到。張溫詢問秦宓是否讀書,接著又問天有無頭、耳、足、姓等問題,秦宓均引經據典,對答如流,如說天有頭在西方,依據是《詩經》中“乃眷西顧”;天姓劉,因天子姓劉等,讓在場百官無不佩服。
啟示
- 靈活運用語言智慧:如子貢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巧妙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關系和人物心理,通過有針對性的言辭,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化解了危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況和問題,需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情境,靈活地運用語言,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 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觸龍勸說趙太后時,先以自己對小兒子的疼愛之情引起太后共鳴,再從為長安君長遠考慮的角度出發,曉之以理,讓太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啟示我們在與人溝通時,要善于運用情感和道理的雙重力量,既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關心,又要讓對方明白事情的利弊和道理,這樣才能更容易說服對方。
- 抓住關鍵,直擊要害:張嘉言在處理士兵嘩變問題時,準確地抓住了士兵們關心的核心問題——利益,通過分析不同情況下士兵的得失,讓士兵們認識到自己的訴求并不合理,從而平息了嘩變。這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要善于抓住關鍵要點,分析問題的本質,直擊要害,這樣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以下是《智囊》語智部辯才卷中的其他一些典故:
朱建以寵臣救寵臣
平原君朱建有辯才且為人剛正,辟陽侯審食其被呂后寵信,想結交朱建,朱建拒絕。朱建母親去世,陸賈讓朱建發喪,自己去見審食其,稱朱建因母親在而不愿結交,若審食其厚送喪禮,朱建定會成為其死忠。審食其照做,朱建果然與他交好。后來審食其被漢惠帝抓進監獄,朱建求見漢惠帝寵臣閎孺,稱眾人都認為是閎孺進讒言要殺審食其,若太后怪罪,閎孺會有危險,若閎孺為審食其求情,皇帝和太后都會高興,閎孺的富貴也會加倍。閎孺照做,審食其被無罪釋放。
鄒陽說王長君
梁孝王劉武刺殺袁盎一事被發覺,害怕被誅,派鄒陽帶著千兩黃金尋求謀士解決問題。鄒陽找到齊國人王先生,王先生讓他去找王長君。鄒陽拜見王長君,稱皇帝若追究袁盎被殺之事,梁王會被判死刑,太后會生氣遷怒于皇帝的寵臣,王長君會有危險,若王長君說服皇帝不追究,太后會感激他,他也會安如泰山。王長君依計行事,梁王刺殺袁盎之事不了了之。
魯仲連射書下聊城
燕國大將攻克聊城,聊城人在燕王面前說燕將壞話,燕將害怕被誅殺,據守聊城不敢回。齊國田單包圍聊城一年多未攻下。魯仲連寫了一封信射到城中,信中稱燕將因一時憤怒成了燕王駕馭不了的臣子,是不忠;戰勝死亡卻不能在齊、燕兩國伸張名聲,是不勇;功業失敗、戰爭無法頌揚,是不智。如今齊國發全國之兵攻打,聊城岌岌可危,燕將不如保全兵力回燕國,可得到燕王高興、百姓愛戴、朋友稱贊,還能輔佐國君、統領臣下、善待百姓。燕將看完信后自殺,聊城被齊國收復。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智囊》語智部辯才卷中典故蘊含著以下底層邏輯:
洞察人心
- 辯才們深知人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如朱建利用閎孺擔心太后怪罪的心理,鄒陽抓住王長君害怕失去太后寵信的心理,成功說服他們。了解對方的恐懼、欲望等,就能找到說服的切入點,從而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
權衡利弊
- 辯才們善于為對方分析利弊得失。像魯仲連為燕將分析堅守聊城與回燕的不同結果,讓燕將明白回燕對自己更有利。通過清晰地呈現利弊,使對方認識到按照自己的建議行事能獲得最大利益或避免更大損失,從而影響對方的決策。
因勢利導
- 辯才們會根據不同的形勢和對象,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言辭。子貢在各國間游說,根據各國君主的性格、國家的利益訴求等,靈活調整說辭,引導各國的行動。這體現了要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利用各種因素,引導事情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巧用典故和比喻
- 他們在辯論中常常引用典故、運用比喻來增強說服力。秦宓在與張溫的辯論中,引經據典回答關于天的問題,讓對方信服。恰當的典故和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更形象、更易懂,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