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松陽書院(二)
松陽書院整體鬧中取幽,東望有良田,北靠有高山,青山綠水間似有乾坤正氣和文風鼎盛之感。
陳行寧和盧清祥一起到丙班報到。
剛入學堂,陳行寧便感覺到了那種世家子弟帶來的壓迫感。
黃班里的學子大多跟盧清祥一般大小,甚至有比他更加年輕的。
好些人對他的眼神是打量的,是不屑的,甚至有嘲諷的,這些人的目光在掃視到盧清祥時又是另一種眼神,有羨慕有和善還有嫉妒!也有少部分人的眼神平和中正,對他倆都友好笑笑的。
丙班的先生姓蔣名煊,蔣先生將兩人安排到了后排一起。
陳行寧與盧清祥一起走至學堂后方,路過一人時,他明顯看到了對方扇著鼻子,那鄙夷之色怎么都藏不住。
陳行寧說完全不在意,那也不可能,畢竟他也才二十二而已,但很在意也說不上。
他覺得真正世家大族的重要子弟大部分會像盧清哲或者盧清祥一樣,有教養有氣度,仁愛之心不敢完全保證,但大部分都有體諒之意。
而那些對底層百姓完全漠視甚至厭惡的人又能有多大的出息,也許有祖輩余蔭,但不能做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余蔭也管不了一世的。
更何況他比這些人都年長好幾歲,何必跟他們去爭些什么,他到松陽書院來最主要的就是學習。他言任他言,明月照我心。
蔣先生已經是舉人了,他是耕讀之家出生,世家及不上,但家族之力讓他可以進府衙做個小吏,不過蔣先生覺得小吏會讓他的精神虛耗在各種雜事和人情世故之中,他便不是很樂意。
因早年跟蘇院長結識,蘇院長也惜其才華,故帶他進入了書院教書,他一直都帶著新生學子班。
他帶過有好多學子走入天地玄黃班,也有很多學子覺得讀書清苦而半途荒廢,他的學生有世家,也有耕讀還有寒門,只是寒門相對少一些罷了,所以他并不覺得陳行寧特殊。
陳行寧在松陽書院的第一堂課就是蔣先生主講,娓娓道來,深入淺出,他甚至一度聽入迷。這跟曾經的鎮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先生會結合具體事例說古道今,很多事例都是底層百姓接觸不到的。這便是世家和百姓之間知識層面的斷層。
下課后,學子們陸續離開教室。
陳行寧正收拾書本,盧清祥湊過來輕聲說:“陳大哥,莫要把方才那些人放在心上。”
陳行寧抬頭笑道:“無妨,我不在意。清祥,一會吃完晚食去藏書樓如何?”
“啊……陳大哥,你不累嗎?”
“還行,不是很累。”
“我想休息休息。”
“那我便自行前往。”
這時,蔣先生走過來,拍了拍陳行寧的肩膀說:“今日課上看你聽得認真,可有不懂之處?”
陳行寧恭敬回道:“先生講得極為透徹,學生拜服,暫時沒有什么問題。”蔣先生微微頷首,又叮囑幾句關于書院的規矩后便離開了。
兩人拜別蔣先生。
吃完晚食,陳行寧獨自去了藏書樓,藏書樓門口有一先生正認真看書,見人來便查閱學子班籍,發放通行令牌。
陳行寧本欲直接上二樓,被二樓門口的先生告知無權限,他返回一樓開始學習。
藏書樓只對書院學子開放,分為上下三層,甲乙丙丁四班學子可以進去入第一層,地玄黃班可以進入第二層,而天班則可以進入第三層。
陳行寧現在只能在第一層參閱,但這第一層的書本也讓他嘆為觀止。
從史冊到詩集,再到游記甚至還有一些話本,陳行寧從進門的書架上取了一本,乃是山川游記。
這類游記為本院學子游學時記錄,多為當地當時實時風貌,學子的觀點論述不多,但從這種游記中能看到很多當地的問題反映。
陳行寧一邊摘抄,一邊思考,對于自己能想到能看清的情況給予評價以及個人處理策略。而這些筆記所記之事,等他回太原府時若得空可以請教盧大人。
游記看起來很快,卻能了解到很多事情,這一個晚上陳行寧便閱看了兩本游記,雖然很多事只有只言片語,但也真實可靠。
比如一本游記中提到“象嶼縣八月多大風暴雨,海水倒淹”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讓陳行寧冷汗盡冒,因為象嶼縣在江南地區,而他的阿暖也在江南!
到現在兩個月了,他收不到阿暖的一點點消息,他焦急憂心,但他毫無辦法,只能等,只能期待盧大人給予的一點點反饋。
但前些日子盧清哲對他的一番話,讓他明白,他心急也好心焦也罷,這都無濟于事也無能為力,他只能自身強大,待三年后會試努力一把,爭取進入進士序列,然后選擇江南地區才是他和阿暖之間的最優辦法。
陳行寧更加認真仔細,他再也不敢放松一絲一毫的時間。
山中不知歲月,陳行寧在松陽書院汲取著他所能遇到的所有的知識,甚至還有曾經不敢想象的六藝。
他沒有時間去關心那些異樣的目光,他只知道在遠方有人在等他,他需要加倍努力才能盡快回到她的身邊。
但漸漸的,很多鄙夷的目光也在離他越來越遠,除了第一個季考,陳行寧有點不適應學校的考風,所以并沒有進前十以外,此后每一次季考他都在往前挪班,到了康圣七年七月直接進入了黃班。
到了黃班以后,很多學子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都是有學識有見識的人,他們已經逐漸學會放下身份,愿意慢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