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汪英脫鉤
積水受江潮頂托無法排泄,誘發水災。
民國時期,南京城水患日趨頻繁,頻率高、損失大,每逢大雨,南京城盡成澤國,積水成渠,數日始能宣泄。
尤其是民國四年至民國二十四年間,十幾年間內澇頻發,水災帶來嚴重損失,商店停市,交通不便,米糧來源幾于絕跡,學堂亦因水隔斷不能上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民國二十年水災,南京段長江水位高達 7.6公尺,受江水頂托影響城內積水無法排泄,城區東南部、成賢街、夫子廟、勵志社、武定門、秦淮河兩岸、下關熱河路興中門至車站一帶,全被水淹。
民國二十四年江水倒灌入城的危險程度并不遜于民國二十年洪水,長江水位漲至 7.2公尺,經籌劃防堵搶救,幸得轉危為安。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為國家重建與民族復興的重要象征,對城市建設頗為重視,聘請技術專員擬定城市發展規劃。
《首都計劃》隨之出臺,其內容包括道路管理、住宅、衛生、學校、工業、人口等諸多方面,并涉及城市河道整理、鋪設下水管道等城市水利建設內容。
但令人遺憾的是,《首都計劃》對于城市排洪規劃粗糙簡略,首都建設初期,城市防水建設未受到足夠重視,城市災害頻發成為制約都市發展的瓶頸。
內澇頻發使城市發展受挫,尤其是民國二十年大水災后,當局者最終認識到排水設施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至此,城市排水建設被擺在突出位置。
市工務局開展了以修復城市水利設施、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為核心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設,制定防水計劃,實施下水道工程,確立防洪預警機制,在預防水患、防止城市內澇方面稍顯成效。
同時,聯通全市各個區域的下水道管網開始鋪建。
據伙計說,下水道之下四通八達,最近的一個出口在飯館的西南方豆腐坊的靠近河岸一側。
“建業,帶幾個人跟我走!”
戴建業對方如今的服從性已經根深蒂固,對方如今的命令從來不敢稍有違抗,當即著帶人跟上方如今,從后門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