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潛龍入海
桓溫介入后,土斷工作的停滯不前得以解決,但沈勁的去向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王凝之催促了父親好幾遍,得到的回復是最北可以安排他去壽春,而且還有個附加條件,王凝之必須一同前去。
南渡后僑置的豫州,在朝廷有意北伐時,就將治所定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在京城存在風險時,就將治所南移到歷陽(今安徽和縣)。
豫州這十幾年都在謝尚手里,王羲之還是希望兒子能改換門庭。
可王凝之的目標是洛陽,再不濟也是許昌。
上次洛陽之戰,王凝之建言獻策,又隨軍阻敵,大獲全勝,朝廷下旨封賞,可惜被尚書仆射的父親和吏部尚書的岳父聯手攔下。
但以他的資歷,拜太守是差了點,混個都督府的司馬之類還是沒問題的,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領兵待在中原,進可攻,退可守。
這個時候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名義上都是歸順于東晉的,只是朝廷并不看重,將其作為三國之間的緩沖區存在。
不管是桓溫的荊州、荀羨的徐州,還是謝尚的豫州,都愿意將淮北的百姓帶回自己的地盤上安置,而不是向北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王凝之就是因為這點,才覺得可惜。
因為他知道,前秦和前燕一時半會還過不來,東晉這么膽小怕事,其實錯失了自身發展的大好時機。
王凝之和沈勁商量了下,覺得去壽春意義不大,根本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于是決定先一同前往江陵。
桓溫這幾個月也沒閑著,派人平定了作亂的蠻族和假借宗教起事的妖賊,還差人將首級送到了建康。
他人不在京城,但京城一直有他的威懾力。
王凝之這假休得有點久了,所以桓溫一看到他,便笑道:“還以為叔平你不回來了。”
“怎么會,凝之還等著跟隨桓公一起收復中原。”
兩人小作試探,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意。
桓溫在意的是王凝之的身份,王凝之在意的是桓溫的北伐。
“聽說朝廷有意授你秘書郎一職,讓你留在京城。”
“若是我想做清官,當初就不會來荊州了,這次過來,便是想在桓公這里討份差事。”
桓溫哦了一聲,“叔平不妨直言。”
“如今中原空虛,盜匪猖獗,我愿北上掃平賊寇,為桓公下次的北伐鋪平道路。”
雖然知道王凝之志在北方,可聽他這么說,桓溫還是難免意外,“叔平的意思,是要自領一軍,肅清中原嗎?”
“桓公說笑了,我如何有那本事,”王凝之有點尷尬,方才冠冕堂皇的話說得有些大了,趕緊解釋,“朝廷在中原的管理,只限于郡縣的城墻之內,糧草還需江南供應,未免有名無實。”
中原不是沒有百姓,而是缺乏保護,大家要么做盜賊,要么北上或者南下了。
姚襄為什么總能拉倒人,就是因為跟著他,那些流民的安全還能有點保障。
桓溫聽后沒有表態,他相信王凝之沒有二心,但動兵這個事,有點敏感,他既擔心朝廷那邊的反應,又擔心王凝之惹到北方的鄰居。
不管哪一樣,都與他現在的謀劃背離。
王凝之等了一會,見桓溫沒有回應,又道:“眼下朝廷在司州沒有任命,桓公大可自領,我為先驅,掃賊屯田之外,絕不節外生枝。”
他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桓溫還是不松口,“上次在洛陽,你險些喪命,這次再北上,若有差池,我如何跟你父親交代。”
“桓公放心,這次我一定居后調度,不以身犯險。”
桓溫都有些無奈了,“叔平你可真是個異類,世家子弟都以戎裝為恥,只有你一心往上撲。”
王凝之也笑了,“別人都做的,我就是不做;別人不做的,我就想試試。”
桓溫搖搖頭,拿他沒辦法,只得答應下來:“你先下去吧,容我想想怎么安排。”
王凝之大喜,拜謝之后,出來找郗超。
郗超聽完表哥的想法后,第一反應也是不理解,“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阿兄這想法確實不錯,但派個人去就是了,何必親身前往?”
“我這人好動不好靜,天天在家里喝茶,容易憋出病來。”王凝之剛說服桓溫,眼下正在興頭上,“再說我又不傻,不會做那以卵擊石的事。”
郗超見他主意已定,也不再勸,問道:“阿兄找我,可是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
王凝之搓搓手,“正是,與我一起來的,還有吳興的沈勁,本來朝廷授他平北將軍府參軍一職,這不是沒去成,煩請嘉賓你想個法子,讓他和我一起北上。”
“阿兄怎么不直接和桓公說?”
“這么點事,嘉賓你就能辦,何須勞煩桓公。”
郗超也體會到了桓溫剛才的無奈,“知道了,不過參軍那一級我可安排不了。”
“好說好說,隨便什么職位都行。”
厚著臉皮搞定了這兩人,王凝之回去和沈勁安心等候消息。
不久,桓溫上表朝廷,司州刺史之位空缺已久,提議由征虜將軍桓沖擔任,王凝之為刺史府長史。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