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王猛為啥不跟你?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正月,燕主慕容儁在鄴城舉辦了盛大的閱兵。
正當東晉這邊瑟瑟發抖之時,沒隔幾日又傳回消息,慕容儁病情加重,猝然離世,享年四十二歲。
太子慕容暐靈前繼位,時年十一歲,實行大赦,改元建熙,由慕容恪、慕輿根、慕容評等人輔政。
兩條重磅消息讓洛陽百姓的心情大起大落,在正月的尾巴上,城里終于有了過年的氣息。
王凝之再三確認之后,不禁覺得老天真是給機會,現在就看朝廷中不中用了。
他與眾將商議后,決定回京一趟,至少說服朝廷將防線北移,屯糧備戰,減輕洛陽的壓力。
金墉城的防務交給沈勁負責,鄧遐需要和他一起返回荊州,朝廷治不治他的罪,得看桓溫的意思。
幾名護衛如今都有了差事,為了不影響自己走后金墉城的運轉,他這次只帶了郭敬隨行。
二月初,王凝之和鄧遐帶著兩百多荊州軍抵達江陵。
到了大將軍府前,鄧遐被晾在門外,王凝之獲準進府。
桓溫的心情不錯,看到王凝之進來行禮,笑道:“叔平過去一年不容易,這下可以松口氣了。”
王凝之也笑著回應:“桓公所言甚是,總算是可以消停些時日,準備后面的事情。”
桓溫以為他說的北伐,神態輕松地打趣道:“叔平真是個急性子,禮不伐喪,朝廷不會支持的。”
建康一貫的態度就是拖,如今有這么好的理由,肯定會更加抵觸北伐。
王凝之當然知道這點,笑道:“不伐喪,建設自己的城池總可以吧,大軍一直躲在淮水以南,中原就一直凋敝,無人無糧,以后北伐何來助力?”
桓溫點頭不語。
一旁的郗超卻道:“若是朝廷這邊有調動,燕人勢必會有所回應,容易引來戰事。”
“徐徐推進即可,兵鋒未達黃河,燕人怎么會主動出擊?”王凝之不認同他們的謹小慎微,“長期遷延不進,會寒了中原百姓的心。”
桓溫嘆息道:“慕容恪猶在,燕人便不會衰敗,仍是心腹大患。”
王凝之想到一人,決定刺激一下桓溫,讓他別老想著等人犯錯。
“桓公想必知道王猛王景略的近況,他在關中一年升官五次,極受秦主重用。”
桓溫點頭,有些可惜地說道:“當年我任他為都護,他卻不愿與我一同南下。”
這是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時的事了,那時他一路勢如破竹,屯兵霸上,等著關中群雄前來投效,最后卻只來了個麻布短衣的王猛。
王猛一邊抓著跳蚤,一邊和桓溫大談天下大勢,旁若無人。
這副恃才傲物的架勢,桓溫在南邊見得多了,所以不和王猛來虛的,直接問出了關鍵:“我奉天子之命率軍討賊,三秦豪杰怎么沒人響應?”
王猛也一語道破玄機,“公千里而來,長安已是咫尺之遙,大軍卻停在灞上不動了,大家都有些摸不透桓公的心思,所以不愿前來。”
桓溫無言以對,短暫沉默之后,感慨了一句“江東沒有比得上你的”,便匆匆結束了這場面試。
后來桓溫戰敗,面試通過的王猛選擇了留在關中,放棄了南下工作。
王凝之現在就是想戳一下桓溫的傷疤,于是問道:“桓公可有想過為何王景略不愿南下?”
郗超替主公解圍,“有些人難離故土,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王凝之勉強認同,但又道:“桓公南歸不久,王景略就投效了當時還是東海王的秦主堅,為他出謀劃策,弒君奪位,如今更是整頓吏治,關中風氣為之一新,桓公以為其才如何?”
桓溫默不作聲,面露不悅,這不是赤裸裸地想說自己不如苻堅,所以王猛不愿效力。
后世有很多說法,什么王猛不愿意幫桓溫篡位,王猛擔心在門閥掌控的東晉沒有出頭之日之類的,都有些想太多了。
難道苻堅不是弒兄篡位的,氐族就沒有權貴了?
所以歸根結底,就是王猛沒看上桓溫這個人,所以在處了幾個月之后,果斷選擇了分手。
桓溫在這個時代已經算重視寒門的了,不然王猛連見他的機會都沒有,但王猛在前秦干的那些事,桓溫能支持嗎?
所以在王凝之看來,王猛就算跟了桓溫,也得不到大用。
“凝之此言,皆發自肺腑,桓公若有意進取,便不可一直坐鎮荊州,讓天下人懷疑公的志向。”
說完這句,王凝之便躬身告退。
沒走兩步,他又想起還在外面等著的鄧遐,轉頭說道:“鄧將軍雖有過錯,但率孤軍在外征戰一年,連個可以安身的城池都沒有,還請桓公多多體諒,讓他在前線戴罪立功。”
桓溫點點頭,“你們先回去,我會考慮的。”
王凝之謝過,出來拉上還眼巴巴等著的鄧遐,一起離開了。
室內安靜了好一陣,桓溫突然嘆道:“嘉賓也有叔平那般想法嗎?”
郗超猶豫了下,搖頭道:“桓公力求穩妥,并不算錯,叔平在前線待久了,想法難免激進些。”
桓溫總是在北伐和東進之間猶豫不決,是先東進徹底架空司馬家再去北伐,還是先北伐再順理成章地東進取代司馬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