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雪燼
楔子
窗外的雪,下了三天三夜,像是要把這皇城根下的最后一絲暖意都凍透。我坐在空蕩蕩的書房里,手里捏著一枚早已涼透的玉佩。玉佩上刻著一朵小小的荼蘼花,是她親手為我雕的,那時她還笑眼彎彎地說:“沈郎,荼蘼開盡,便是末路,可我偏要它歲歲年年,伴你左右。”
如今,花未謝,人已散,連這“伴你左右”的承諾,也成了刺在我心口最深的一根針。
第一節。初遇,驚鴻照影
我叫沈硯,字長卿。出身不算顯赫,父親是個清苦的翰林編修,好在我自幼還算爭氣,十五歲中舉,十九歲便在會試中拔得頭籌,點了翰林。那時的我,意氣風發,只覺得前路漫漫,皆是坦途,心中裝的是經世濟民的抱負,從未想過,會在那樣一個尋常的春日,遇見那樣一個不尋常的她。
那是在城郊的曲江池畔,上巳節,仕女云集,踏青祈福。我本是與同窗好友們吟詩作對,卻被一陣清越的笑聲吸引。循聲望去,只見不遠處的桃樹下,站著一位女子。
她穿著一身淡粉色的襦裙,外罩一件月白色的披帛,烏發松松地挽了個髻,斜插一支碧玉簪。陽光透過桃花枝椏,灑在她光潔的額頭上,映得她那雙眸子亮若星辰,唇邊的梨渦盛滿了春光。她正與身邊的侍女說著什么,笑起來時,連那枝頭的花瓣似乎都失了顏色。
那一刻,我竟看得癡了。同窗推了推我,笑道:“長卿,看什么呢?魂都丟了。”
我回過神,只覺臉頰發燙。后來才知道,她是吏部侍郎蘇明遠的獨女,名喚蘇清鳶。一個如她的名字般,清靈、飄逸,又帶著幾分不羈的女子。
再次相遇,是在蘇府的一次宴會上。我因父親的關系,得了個作陪的機會。蘇侍郎為人儒雅,對我這個初出茅廬卻有才名的后輩頗為賞識,言談間多有提點。而清鳶,作為主人家的小姐,自然要出來應酬。
她換了一身湖藍色的衣裙,更襯得肌膚勝雪。當她端著酒杯,走到我面前,輕聲道:“沈公子,家父常提起你,說你年少英才,清鳶佩服。”
她的聲音,如同春日里融化的溪水,清冽動聽。我慌忙起身,舉杯回敬,一時竟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憋出一句:“蘇小姐謬贊了。”
她噗嗤一聲笑了出來,那笑聲里沒有絲毫嘲弄,只有純粹的善意。“沈公子不必拘謹,我聽父親說,公子擅長丹青?”
“略懂一二。”我有些赧然。
“正好,我房里有一幅舊絹,一直想請人補上幾筆墨竹,不知沈公子可愿賞光?”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帶著一絲期待。
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那之后,我便有了借口,時常出入蘇府。有時是為了“補畫”,有時是為了向蘇侍郎“請教”學問,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見她。
我們一起在花園里品茗論詩,一起在書房里潑墨揮毫,一起在月下漫步,說著那些少年少女間懵懂的心事。她會跟我講她看的話本,講她偷偷溜出府去看到的市井趣聞,講她對未來的憧憬。她的世界,鮮活而明亮,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原本只知圣賢書的枯燥生活。
我知道,我愛上了她。愛她的聰慧,愛她的靈動,愛她眼中毫不掩飾的光芒。我曾以為,她亦是愛我的。否則,為何在我為她畫下那幅《驚鴻照影圖》時,她會紅著臉,輕聲說“畫得真像”?否則,為何在我鼓起勇氣,折下一支初開的杏花遞給她時,她會小心翼翼地接過去,插在鬢邊,對我笑得比花還甜?
我向父親提及此事,父親亦覺得蘇家門第相當,清鳶更是難得的佳偶,便請了媒人去提親。
我滿心歡喜地等著回音,覺得自己即將擁有這世間最美好的一切。
第二節。變故,情深緣淺
然而,世事往往難如人愿。
提親的媒人回來了,帶回來的卻不是喜訊,而是蘇侍郎的婉拒。理由是,清鳶尚年幼,且家中已有打算,欲將她許配給當今圣上的胞弟,寧王趙珩。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只覺得如遭雷擊,眼前一陣發黑。寧王趙珩,是皇帝最寵愛的弟弟,權勢赫赫,容貌俊美,確是許多女子心中的良配。可我不信,清鳶從未向我提起過此事,她看我的眼神,那樣真摯,怎么會……
我不顧一切地跑去蘇府,想當面問個清楚。守門的家丁卻將我攔住,說小姐身子不適,不便見客。
我在蘇府門外站了很久,從日頭偏西,站到暮色四合。直到那扇厚重的朱漆大門始終沒有為我打開一絲縫隙,我才失魂落魄地離開。
回到家中,我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看著那幅尚未完成的《墨竹圖》,只覺得滿心的苦澀。原來,我以為的兩情相悅,不過是我的一廂情愿。她的世界,從來都不只有我,而我,或許只是她無聊生活中一個短暫的點綴。
可我不甘心。
幾日后,我接到了清鳶的一封短箋,是托她的貼身侍女偷偷送來的。箋上只有寥寥數語:“沈郎,勿念。緣淺情深,各自珍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沒有解釋,沒有歉意,只有這冰冷的“緣淺情深”。
那一刻,我只覺得心臟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攥住,疼得無法呼吸。比起她不愛我,更讓我難受的是,我還愛她。愛到即使知道了這樣的結局,心還是不受控制地為她疼痛,為她牽掛。
我聽說,寧王對清鳶很是喜愛,求娶的排場極大,京中無人不知。蘇侍郎為了家族榮耀,也樂得攀附這門皇親。
婚期定在中秋。
整個夏天,我都活得如同行尸走肉。翰林院的差事我勉強應付著,回到家便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父親看著我日漸消沉,只是長長地嘆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