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洛陽:盛世余暉中的花開之都,十三朝煙雨下的人間史書
我是吳阿蒙。
從焦作西行,我踏上通往洛陽的路途。
黃河在北,伊水在南,車窗外的古都悄然浮現輪廓。洛陽,這座曾十三次為國都的城市,是華夏文明的脊梁、古代帝王的青睞之地,也是牡丹花開、千年不斷的風骨傳承。
我來,是為了一睹帝都風華的殘影,也是想在今人的步履中,聽聽這座古城如何將過去與現在織入同一篇章。
一、龍門石窟:石刻之上的靜默神話
我的第一站,是龍門。
伊水如練,南北山崖間,萬佛林立。陽光斜照在盧舍那大佛的面龐,那微微一笑,仿佛千年未曾變過。游人眾多,卻都在神像前自覺低聲,仿佛怕驚擾了這座石頭編織的時間之河。
我站在觀景平臺上,看一位手持佛珠的老人端坐不語。他來自云南,千里迢迢只為一拜。
“這不光是拜佛,”他說,“是拜我們的骨頭和血脈。”
我寫下:
“洛陽的佛,不只在廟宇,
在石頭里,在風里,在人跪下時的心里;
她不是宗教,是信念的形?!?br />
二、白馬寺:第一佛寺中的當代回響
翌日清晨,我去了白馬寺。
這里是中國佛教的起源地之一,天竺僧人攝摩騰與竺法蘭曾在此譯經弘法。千年古剎香煙裊裊,鐘聲悠遠,樹影斑駁,石獅靜守。
我在齋堂與一位年青僧人共進素食,他低頭合掌:“城市浮躁,但人心可以不亂?!?br />
我看他用手指慢慢翻著《金剛經》,字跡已略有褪色。
我寫下:
“洛陽的經,不是誦給神明,
是讀給凡人的;
她不問解脫,只問清醒?!?br />
三、洛陽博物館:一座城的時間剖面
第三日,我走入洛陽博物館。
展廳里陳列著從夏商周直到隋唐宋明的各式文物,一條時間長河緩緩流動。我站在一座唐三彩馬前,那躍起的姿態竟似有靈。
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在速寫,她說她畫了整整一個月:“我想知道,一個城市的靈魂,是怎么活過來的?!?br />
我寫下:
“洛陽的馬,不只是運輸,
是一個時代的氣魄與速度;
她奔向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精神?!?br />
四、洛陽老城與十字街口:一碗水席的煙火人間
我回到地面,穿行至老城區的十字街。
這里人聲鼎沸,水席館前排滿了人。水席,是洛陽的宴飲傳統,湯水如流,菜式繁復。一位掌勺大媽告訴我:“我們家祖上就是宮里燒菜的?!?br />
我坐下,嘗了第一道“牡丹燕菜”,味道清淡而溫潤,像是花開入喉。我看著街上熙熙攘攘的游人,不禁感嘆:在這煙火中,洛陽依舊活著。
我寫下:
“洛陽的飯,不是填飽肚子,
是傳承的載體,是盛世的縮影;
她不是宴,是儀式?!?br />
五、隋唐遺址公園與洛浦夜色:盛世背后的回眸
最后一晚,我漫步至隋唐遺址公園。
大明宮殘基猶在,夜風中燈光如潮。廣場上有年輕人跳舞、跑步、小販推著糖葫蘆車輕聲叫賣。
在一處殘垣邊,我遇見一位攝影師,他對著斷墻連拍數十張。
“你在找什么?”我問。
“我在等它笑?!彼钢鴶啾?,“等它在夜色里,露出盛唐的牙。”
我站了許久,果然,看見月光灑在那塊磚上,像是王朝的微光尚存。
我寫下:
“洛陽的夜,不全是靜,
它藏著盛世的一點殘響,
藏著人們不愿忘記的光。”
花與史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三門峽
五天洛陽之行,我在佛像下仰望,在街市中沉醉,在遺址間沉思,在湯碗里體味。
她不是死去的古都,
她是一部還在寫的歷史劇,
一朵未凋的牡丹,
一條仍在奔跑的河。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伊洛交匯、十三朝煙雨、盛衰更替之處鄭重落筆:
“第218章,洛陽已記。
她是天命之城的塵世遺珠,
也是今人心中仍愿再筑的帝國?!?br />
下一站,是三門峽。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