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有點誤會
“你是說榆中?”
張華說出了方才路上就有的疑惑。
張就搖了搖頭,轉頭看向東邊,目光越發深幽:“未必是榆中。若是榆中未下,蜀人不會在金城呆了這么久才去支援。”
“不是榆中,那是哪里?”
張華一時轉不過彎來。
張就看看周圍,全是自家的親信,這才壓低了聲音說道:“叔父莫不成忘了關中?”
“關中?”
張華聽了這話,猛地驚醒過來,不由自主地向著東邊看去。
“對,關中。去年大魏一時不備,這才被蜀人得了先機。”
“如今已過一年有余,魏國丁口精兵勝蜀國十倍,又豈會不設法奪回隴右?”
張就越想越有可能,“蜀人以數萬兵力攻伐榆中金城,這般大動靜又豈會不被關中所知?”
“故蜀人這般匆忙回師東邊,說不定是魏國覺察到了隴右的動靜,從關中向隴右有所舉動。”
張華聽了,覺得有些道理,可是又問了句:“有把握否?”
張就聽了,有些無奈。
自己這位叔父,膽略是有的,就是心思有些轉不過彎來。
“如今涼州與關中斷絕,我們得到的關中消息,少說也是大半年前。”
“去年冬日,魏軍平安定郡,破月氏城,就足以說明曹大將軍之心。”
說到這里,張就指了指東邊,又指了指對岸。
“蜀國國小民弱,舉數萬精兵攻伐榆中金城,漢中與隴右的兵力還能剩多少兵力?”
“且蜀兵在大勝之余,不趁機進軍河西,反是匆忙回師,作出燒橋之舉,不正是防備河西?”
“故在小侄想來,極有可能是蜀人東面戰事吃緊,逼得他們不得不放棄這等大好良機。”
張華一聽,一拍大腿:“此言有理!”
張就張了張嘴,想說這只是他的猜測,但當他看到對岸的滾滾濃煙,卻是又別有一番心思。
如今涼州定然是人心浮動,既然蜀人不渡河西,那還不如用關中魏軍攻伐隴右的消息來安撫涼州士吏。
反正涼州與關中消息斷絕,各種各樣的謠言皆有之,即便是多出這一條,亦是無妨。
張家叔侄站在河邊,看到浮橋已經燒了一半,蜀人確實無心過河,這才向著最近的枝陽城行去。
雖然沒有馬匹代步,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喜歡用拳腳跟別人講道理。
再加上枝陽城離這里也不算太遠,所以步行過去,毫無問題。
涼州的城池,要么像榆中這種郡治,要么像金城這種鎖鑰之地,亦或者像武威郡姑臧長久以來的大城,否則都是普遍矮小。
就如枝陽城的城墻,不但矮小,而且還顯得殘破。
原因也很簡單:百余年的涼州之亂。
修了壞,壞了修,最后連人都沒幾個了,誰還有心情去修城池?
也就是近來的這些年較為安定一些,所以城墻勉勉強強修補了一點。
城門附近,有些地方泥墻的顏色比別的地方較為新鮮一些,可以看出是后來補上去的。
只是待人走近了仔細看,其實城墻很多地方已經完全像一道黃土的荒崗,上頭長了不少野草。
城門緊閉,城頭上也是空蕩蕩的,連個守城的士卒都看不到。
張家的親信走到城門前,大喊了一聲:“城內有人嗎?”
城頭靜悄悄的。
親信連喊了幾遍,城頭這才戰戰兢兢地探出半個腦袋,腦袋的后頭,隱隱約約還露出白旗的一角,“汝等何人?”
“金城郡守張使君在此,還不速開城門!”
“張使君?”
上頭的聽到這話,這才敢把腦袋全部伸出來,睜大了眼,看向城下的十余人。
“蜀虜猖獗,流寇四起,為枝陽百姓計,某不得不小心,敢問如何證明?”
張華邁步走出來,舉著印綬:“金城太守印綬在此。”
城頭上的人看清了張華,“唉喲”一聲,腦袋一下子就縮了回去。
不一會兒,幾個老弱把城門吱呀吱呀地推開了。
里頭小跑出一個官吏,對著張華連連拱手,“枝陽縣長陳呂見過使君。下官一時走了眼,沒能認出使君,恕罪恕罪!”
張華看著城門的幾個老弱殘兵,空蕩蕩的城內,不禁問道:“枝陽城如何殘破至此?”
幾個月前自己去金城上任,曾經過枝陽,明明看到這里雖算不上繁華,但好歹也有些人口。
陳呂一聽到張華問起這個,臉上就現出哭喪之色:“回使君,跑了,都跑了啊!”
“前幾日,從金城那邊逃過來的人說,榆中與金城皆沒于蜀虜之手,就連使君亦……”
他說到這里,猛地醒悟過來,頓時住了口。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