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民心
頭母牛。
去年的時候,因為這頭母牛生下了一頭小牛,所以三年內(nèi)不用歸還官府的利錢了。
若是這三年內(nèi)能再生下一頭小牛,那么這頭小牛就歸自己家。
家里真要有了一頭屬于自己的牛,日子就算是起來了。
所以自然是要精心服侍。
只要不是拉出去干活,這頭牛連喝水都有自己的專用木桶。
看到蛋娃這模樣,大伙又笑了起來。
倒是有老翁開口罵道:
“一群憨東西,人家這才是養(yǎng)牛的本事,有甚好笑的?后頭兩年,這娃子家里的牛,真要再生下一頭小犢子,看你們眼紅不。”
“老叔,這些道理我們豈會不知?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有人一邊說著,一邊把井里的水提上來,倒入蛋娃的桶里,“喏,去吧。”
很快也輪到了四兒,他的力氣還不足以挑兩個滿桶的水,只能是挑著兩大半桶的水,低著頭,注意看路。
扁擔(dān)壓在他那小小的肩膀上,讓他不禁有些彎著腰,如同一個小老頭子。
挑好了水,他開始做晚食。
用竹筒量好一家人晚食所需要吃的米,把它們放到一個瓢里,裝上水,然后小心地左右晃動,不斷地把米從瓢里晃出來。
因為稻谷是在谷場曬的,會混入泥土和砂子,所以淘米就是要把這些雜物給篩出來。
最后,瓢里只剩下一些細(xì)細(xì)的砂礫和一點點碎米。
他把這點細(xì)砂礫和碎米混合物倒入一個破舊的瓦罐中。
又連續(xù)再淘了兩次,這才把裝著米的炊罐放到灶上。
然后又抓了幾把糠麩,放到那個破舊瓦罐中,和上水,拌勻。
“咕咕咕……”
他嘴里叫了幾聲,把瓦罐放到院子里,幾只雞就撲愣著翅膀過來,開始搶食。
看看西邊,半個日頭已經(jīng)躲到山頭后面去了,他要趕快做好晚食。
炊煙很快從這個用黃泥和稻草版筑而成的小院子裊裊升起。
婦人也從蠶房出來,開始擇菜。
在夕陽的余暉下,各家各戶家都開始做晚食,整個寨子籠罩在青煙當(dāng)中。
在外干活的農(nóng)戶也開始扛著農(nóng)具,或者是趕著牛,陸陸續(xù)續(xù)地向寨子這邊趕回來。
當(dāng)家里做好晚食以后,小院門口傳來了說話聲。
“回來啦?快洗洗手,吃晚食了。”
婦人走出院門,接過自家丈夫的農(nóng)具,同時對著自己的二兒子笑道:
“回來啦,四兒已經(jīng)把水打好了,記得先洗了手再吃晚食。”
四兒從自家二兄手里接過牛繩,把牛牽進(jìn)牛棚。
很普通的日常,同時也很平靜。
四兒排行第四,原本上頭還有一位阿姊,不過已經(jīng)出嫁了。
有一位大兄,不過早亡。
所以現(xiàn)在家里只有四口人。
趁著最后的夜色還沒完全降臨,為了能省點燈油,一家人把兩條矮案搬到院子里。
父母共用一案,四兒與二兄共用一案。
所謂矮案,其實就是一張厚重的木板,加上用竹子搭成的四條腿。
案面有些坑坑洼洼的,如同麻子,四條桌腿也不平,還要拿小木塊墊一下才能平衡。
不過比起以前捧著瓦碗蹲在墻根,已經(jīng)算是體面了。
“哎喲,看來我來得正是時候。”
一家人拿起箸子正要吃晚食,院門被人推開了,一個人走了進(jìn)來,看到這情景,不禁笑著說道。
聽到這聲音,四兒一家皆是慌忙起身。
“張亭長,你怎么來了?”
作為一家之主,四兒的大人開口招呼。
“剛路過你們家院子,聞著飯香,就忍不住厚著臉皮進(jìn)來了。”
亭長有些開玩笑地說道,“如何,不知介不介意多一雙箸子?”
“平日請都請不來呢!”
四兒大人惶恐地說道,然后轉(zhuǎn)頭吩咐自家婆娘,“快,給亭長添副箸碗。”
婦人正要轉(zhuǎn)身,卻被亭長叫住:
“不慌,把這熟肉先切了。”
他一邊說著,一邊把手里提的油布遞過去,行走間,姿勢略有點瘸腿。
婦人有些倉促地不敢伸手,看了自家阿郎一眼。
“拿著吧,亭長哪有占咱家便宜的道理?都切了送上來。”
婦人這才接了過來,然后又把自己的箸碗一齊收走,把位置讓給亭長。
四兒幫著去庖房,給亭長添了碗箸:“亭長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