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意外發現
第214章 意外發現
臨近過年,公司的事情安排完成了,江淼也沒有多少事情加緊處理,因此他一直在實驗室做研究工作。
1月20號,農歷大寒。
書雅打電話讓他過去一趟。
進了書雅的微生物實驗室。
他就看到書雅正在十幾個實驗電池箱旁邊。
“阿雅,有什么事情?”
書雅看到他過來,將一份剛剛檢測的數據遞過來:“你看一下就知道。”
江淼接過文件夾,仔細翻看了一遍,眉頭一挑:“你竟然研究出這種東西。”
書雅笑著解釋道:“這不是看你前幾個月,一直對于未來的大豆產能過剩憂心忡忡嘛,我也想幫你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就看看能不能使用大豆作為發電菌的食物,沒有想到還有意外之喜。”
放下文件夾,江淼仔細觀察眼前這些實驗性的電池箱。
同時也在聽書雅解釋一些具體情況。
“我使用秸稈粉末、大豆粉末、加上瓊脂粉末,調整成為特殊的凝膠體,加上發電菌種,和其他輔助微量藥劑,讓發電菌維持一個相對生長…”
“目前最好的一個版本,發電功率為每立方米334瓦,平穩維持時間為160個小時,理論發電量為53.44千瓦時,實際發電量為48千瓦時左右…”
從這些數據來看,這個技術比之前江淼研究的版本,似乎只有三分之一的發電量。
但是真正讓江淼非常驚訝的東西,是這種凝膠體內部,隨著發電菌的生長繁殖,竟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
這種納米結構類似于蘑菇類的大型真菌,不過其內部密布密密麻麻的蜂窩狀。
書雅本來是打算研究一下這個蜂窩狀凝膠,可不可以通過再次添加營養粉料,讓其重新利用起來。
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二次添加了營養粉料的蜂窩凝膠體,發電量少得不正常。
可是那些發電菌卻正常消耗了營養粉料的養分。
這個結果引起了書雅的興趣,她重新研究了蜂窩凝膠體,發現其結構竟然可以儲存電能。
每立方米的蜂窩凝膠體,一開始研究出來的蓄電上限為150千瓦時左右。
后續,書雅又帶著十幾個實驗助手,深入研究了蜂窩凝膠的各種物理化學特性。
發現經過干燥滅活處理的蜂窩凝膠,可以通過加新的凝膠體中,實現二次堆疊。
目前堆疊極限為3次,每一次堆疊之后,蜂窩凝膠的儲電納米結構會增加一倍左右,即每立方米的蓄電上限被提升到了450千瓦時。
不過這東西的放電功率并不高,目前只有1600瓦左右,一次充滿電,可以持續放電281個小時。
書雅一直在想辦法,提高其快速放電的能力,但是搞了一個多月,還是毫無頭緒,最后才找他過來看看。
“溫度、光照和酸堿度之類,你都實驗過了,雖然可以改變,但是改變幅度不大。”江淼思考了起來。
準確來講,是他開啟了鑒定面板,仔細觀察著裝這些蜂窩凝膠體。
這些納米結構是發電菌菌體凋亡之后形成的結構,哪怕是凋亡之后,這些結構仍然保留了發電菌的一些特性。
突然他想到一個可能:“阿雅,你可以嘗試一下,增加氧氣濃度。”
“氧氣濃度?是增加其氧化還原反應嗎?我試一下。”書雅若有所思,隨即安排實驗助手開始做實驗。
隨著蜂窩凝膠之中,被通入的氧氣越來越多,果然凝膠體的發電量也跟著飆升。
但是,很快整個凝膠體猛然燃燒起來。
早有準備的實驗助手們,迅速按照操作手冊開始滅火。
書雅沒有太意外,畢竟向蓄電池通入氧氣,如果放電量真的增加了,那大概率是會起火的。
她聚精會神看著剛才的實驗數據。
當氧氣濃度達到45%時,放電功率達到最大,為4725瓦;當氧氣濃度達到53%時,放電功率下降為3529瓦,凝膠體開始自燃。
而一旁的江淼,更是通過鑒定面板,看到了整個放電過程中的各種細節,氧氣濃度確實可以增加蜂窩凝膠體的放電功率,但對凝膠體的蓄電納米結構有巨大的破壞。
這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畢竟加大氧氣濃度,就是為了增加氧化還原反應效率,當一個東西被氧化了,那其結構肯定會跟著改變。
江淼并沒有太在意這一點,他真正的目的,主要為了看這些納米結構的放電特性,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放電的。
而剛才的激烈反應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這個結構是通過磷原子和氮原子,讓電子在特殊的納米結構之中,發生快速遷移,從而實現放電效應,其結構有點類似于電鰻的電肌細胞。
在江淼的指點下,書雅帶著十幾個實驗助手,在過年之前,終于完成了蜂窩凝膠體的放電功率調節技術。
該技術使用了大豆油作為緩沖劑(其他高凝固點的植物油也可以),加入氯化鉀,只要通過調節LED燈光的波段,就可以讓蜂窩凝膠體的放電功率,從0∽96千瓦之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