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預警機也可以高低搭配
第676章 預警機也可以高低搭配
預警機完全不需要裝載大型貨物,原來的尾艙門自然是直接給封死了,順便還省去了一大堆控制和裝載機構,在盡可能減輕起飛重量的同時,也算是給維持縱向平衡做了些貢獻——
在改裝過程中加上的T型天線和隨之而加高的尾翼讓這架飛機的后半部分有點超重。
一般來說面對這種情況,都是以調節機內燃油分布作為主要平衡手段,但運8氣密型的航程本來就短得離譜,要是再在燃油這塊動刀子,那這預警機的實際效能也就不用怎么指望了……
作為廠區機場,舒適性配置自然一般。
聽到首長說要上飛機,很快有人搬來一部普通金屬梯,架在了飛機右側的艙門口。
與此同時,一輛電源車也已經在另外一側停好,從車上下來幾名地勤人員,開始給飛機接電。
好在現場所有人的腿腳都還算麻利,至少不會上個梯子都摔跤。
由于不見陽光,剛才飛機一直沒啟動的情況下也沒有暖氣的說法,所以機艙里面反而比外頭還要冷一些。
年歲有點大的王曉模不由得緊了緊身上的大衣。
作為一架設計于五十年代的軍用運輸機,運8的機艙相對比較狹窄,因此,只在靠右側的位置布置了一排操作臺。
好在飛機本身長度足夠,所以機位還算夠用。
首長在機艙里面來回走了兩圈,然后坐在了其中一個座位上,輕輕動了動面固定在桌面的軌跡球和鍵盤。
兩年前,常浩南和王曉模聊起預警機的時候,除了飛機本身以外,也說起過一些設計細節。
比如操作工位不要用普通的椅子、也不要在操作臺上擺普通的鍵盤鼠標。
預警機說到底畢竟是一架飛機,在天上飛就有可能出現各種情況。
萬一遇到什么強對流天氣乃至故障或是損壞,機艙里面無法固定能夠亂飛的東西越少越好。
這些細節看似平常,但對于第一次正經搞預警機的華夏來說就是很容易忽略。
尤其負責艙內設備研發的王曉模并非航空技術專家,地面雷達站的經驗有些不能照搬照抄到天上來。
當時他還贊嘆了一番常浩南的心思縝密。
但其實這些都是上一世空警200項目早期的經驗教訓……
“這個操作臺,現在能開機么?”
首長稍稍回過頭,向身后的眾人問道。
“操作終端可以開機,但是雷達現在還不行。”
王曉模回答道:
“為了降低風險,首飛的時候會把現在這個陣面拆下來,換一個外形和重量一樣的配重上去,所以雷達目前還沒接電。”
14所那邊為了生產這個雷達花的時間幾乎比182廠生產下面這架飛機都長,自然寶貝得很。
雖然根據風洞測試結果來看,首飛的風險很小,但那畢竟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他這邊回答的話音剛落,旁邊另一名技術人員就打開了終端機柜的電源。
這個年代連WindowsXP都還沒有,預警機自然輪不上用圖形界面操作系統。
因此界面也沒什么好看的,一番自檢結束之后,CRT顯示器上就出來一個繪制著距離和方位的示意圖,不過上面只有中間一個光點。
旁邊的另一個屏幕上閃著幾個英文提示。
首長的外語很好,看得懂那是雷達自檢失敗的意思。
“你們這里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吶,但我們自行研發的雷達,有沒有把操作界面也換成中文的可能?”
他倒是沒有直接下令要求如何,畢竟也是搞技術出身,知道在這種時候外行指導內行要不得。
“軟件上沒什么難度,但漢字字符占據的字節數有點大,預警機操作終端為了保證穩定,性能遠不如普通PC,所以我們目前還是用了英文。”
王曉模趕緊解釋道:
“不過等到以后硬件水平提高上來,要改過來的難度也不大,我們爭取……”
話才說到這里,就被首長面露笑容地揮手打斷了:
“我只是隨便一問,不必因此影響到正常的研發進度。”
王曉模稍微松了口氣。
雖然他也算見多識廣,但在這種環境下,高低還是帶著點緊張。
“既然雷達的性能沒有問題,那么飛機本身怎么樣?”
好在首長沒有一直給他施加壓力,而是很快把注意力轉向了另外一邊的梁紹修。
后者盡管早有準備,但聽見這個問題還是內心一沉。
畢竟,如今全世界用上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其實總共就大衛國的費爾康和瑞典的愛立眼兩種,空警200的雷達得益于后發優勢,哪怕不如那兩個,也絕對稱得上當世前三。
相比起來,運8這個平臺就有點丟人了……
當然,不管怎么說,問題還是得回答:
“經過改進之后的運8氣密型平臺,目前的幾項關鍵設計指標都比原來的運8